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库布其向大漠要绿洲要效益

2018年08月08日 06:54   来源:经济日报   

  在库布其沙漠采访,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震撼于对传统沙漠认知的颠覆。在记者眼里,这里根本不是“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沙漠!与很久以来人们对沙漠的认识不一样。

  最深的感悟是,库布其人和沙漠的关系在逐步变化。先是仇恨沙漠,与沙漠斗争,再是征服沙漠、利用沙漠,一路相爱相杀,直到与沙漠和谐相守,向沙漠要效益,把风沙变成风景,把黄沙变成黄金,走出了人类与沙漠“守望相助”的文明和谐发展之道。

  采访写稿中感触很多,但最让记者感动的有三点。

  第一,人民群众百折不挠的首创精神。采访中有无数与风沙斗的植绿人、护绿人的故事让人难忘。树种了一年又一年,哪怕10年,库布其人总会用各种创新手法让其存活茂盛。一片4000多亩的林子,一护就是37年,尽管腿已疼得打弯,摩托车已骑坏了4辆,最少时一个月只有37元的工资,孩子上学就业都有困难,但护林人田清云看见树冒出了新芽,露出的是最纯粹、最幸福的笑容。

  第二,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库布其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争论、不迟疑,用市场化的手段,撬动各种有利因素,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充分尊重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库布其人打破传统思维,本着尊重自然、人沙合一的先进理念,用各种形式改变库布其的生态环境,让沙漠变绿洲,让沙海变黄金。

  第三,党和政府是最坚强的后盾。库布其经验中有一大部分是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治沙。其中,从国家到自治区、市、旗,各级鼓励百姓治沙植绿的奖励性政策不计其数,如禁牧休牧给予各种补贴等。总之,就是鼓励干部群众防沙治沙,种草种树,向大漠要绿洲要效益,一张蓝图绘到底,荒漠不绿不罢休。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鼓舞下,人们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指引下,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得到进一步升华,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及称赞。中国样本、中国方案正在为世界荒漠化的治理发挥巨大作用。

  靠智慧与沙漠共存的库布其模式,正在给库布其人带来富裕、幸福的生活!(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佳霖)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