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把“请您斧正”当推责借口,病根在“交差”心态

2018年08月02日 08:13   来源:中国网   李长安

  人们在请人修改文章时,常常使用“斧正”一词来表示自谦,常以此引申到修改文章,称之为“斧正”。然而,现实中“请您斧正”却被一些干部用歪了。

  “我们镇的信息是一位老同志负责,不足之处请斧正”“农牧局6月信息已报,请斧正”,工作中,每到需要摘编一期信息动态的时候,每到月底、季度考核的时候,笔者总会收到类似的私信,“斧正”之声不绝于耳,让人烦不胜烦。

  “请您斧正”原本是求指教,乃谦逊之说,但现实的话风却给人一种撂挑子的感觉。仔细分析,张口闭口求“斧正”有这样几种情况:有的认为只要工作做好了就行,工作信息不过是虚头巴脑的东西,可有可无,故而写的信息也是糊弄糊弄;有的是工作无特色,成绩无起色,因为老生常谈,没什么可写,没什么可报,写不出新意,只得求“斧正”;还有的则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嘴笨、笔拙,写出的信息勉为其难,“四不像”,不得不寄希望于“斧正”。

  凡此种种,归根结底还是“交差”心态在作祟。在这些干部看来,报与不报是态度问题,报好报孬是能力问题,不允许态度有暧昧,难道还不允许能力有差异吗?所以,平时不上心,等到周末、月底,必须上报信息时,催急了,乱七八糟整几条,应付一下。殊不知,经常求“斧正”就是“甩锅”,是推卸责任,本身就是态度出了问题。如若此风不刹,长此以往,即便是“分内之事”也会变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些平时不努力,业绩后游,工作出错,挨通报时四处找关系,打招呼,说“通融通融”的人不正是这样的吗?“斧正”心态一旦蔓延开来,上进心就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一点一点消耗殆尽,不仅影响工作的推进,还会滋生慵懒散浮拖陋习,有损干部队伍形象。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写不出好信息,固然与工作没搞好,文字功底差有关系,“斧正”求教虽然情有可原,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态度。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因为态度端正了,可以多学,多写。正所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才”,写好信息也就无难事。态度不正,啥事都求别人帮忙,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当甩手掌柜,企图落得一身轻松,能力极易萎缩,到后来连最小的事情,最起码的工作也感到棘手,又如何适应新时代要求?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只要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奋进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建功必须有我”,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摆正姿态,端正态度,自觉剔除“斧正”心态,主动融入新时代,自觉履职尽责,从“神经末梢”“毛细血管”等细微工作干起,做好一切分内之事,争做建设新时代的领跑人。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