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助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2018年07月30日 07:47   来源:中国网   张德勇

  尽管上半年中国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外部不确定性增多,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国经济日益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部不确定性的影响。同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尚未完成,经济运行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外部不确定性与内部固有矛盾叠加,极易形成共振效应,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一些挑战和压力。

  为应对这些挑战和压力,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打好今年经济运行的“下半场”,中央提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从减税降费、保持支出强度以及微调财政政策等方面定调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减税降费,为实体经济进一步减负

  一段时期以来,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企业税费负担重的困扰。当经济运行面临一些挑战和压力时,税费负担重问题往往就成为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乃至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项主要制约因素。积极财政政策从以往的实践看,减税降费是其一大着力点,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的主要内容。这将有助于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利好措施。

  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减轻税费负担1.1万亿元的基础上,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初步测算全年可减税650亿元;对已确定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增值税留抵退税返还的1130亿元在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需要指出的是,把减税降费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让企业有感,才能确实为实体经济进一步减负,才能让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保持支出强度,既扩内需又调结构,引导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保持支出强度,是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又一大着力点。它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全面增加支出,二是在全面增支的前提下,优化支出结构,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民生等领域倾斜并注重发挥支出效益。保持支出强度,在起到扩内需的同时,又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发挥调结构的作用。扩内需与调结构并举,既有助于在当前面临一些挑战和压力的情形下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也有助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安排20.98万亿元,增长7.6%;安排财政赤字2.38万亿元,保持上年规模。另安排不列入赤字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3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500亿元。今年1-6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已经超过了序时进度。就此而言,今年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力度的。而且,为支持引导实体经济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比如,安排就业补助资金;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取消小微企业不能同时享受担保和贴息的限制等。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使用上,向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以及精准扶贫、生态环保、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领域倾斜,优先用于在建项目平稳建设。

  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上半年,中国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GDP同比增长6.8%,已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6.7%-6.9%的区间。进入下半年,外部不确定性有可能进一步增多。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对于顺利跨越攻关期至关重要。

  作为宏观调控的主力工具之一,积极财政政策也意味着必须主动作为、主动发力。一方面,保持政策稳定性,把已纳入计划的措施加大落地力度,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另一方面,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适时再增加一些体现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新措施。此外,也要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协同发力。比如,财政加快设立融资担保基金,解决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总之,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在当前外部不确定性增多的情形下尤显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也能够为当前正在进行的各项改革、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的施策空间。在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作用下,可以预期,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有能力应对各类挑战和压力,助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张德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