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媒体应坚守社会责任 传递食品安全正能量

2018年07月17日 23:0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第十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之“科技创新与科学传播分论坛”7月17日在北京举行。图为中国经济网总裁王旭东发言。中国经济网实习记者王欣竹/摄影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7日讯 由国务院食安办等19个部委主办,经济日报社支持,中国经济网、中国健康传媒集团承办的2018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在京举办。在“科技创新与科学传播分论坛”上,中国经济网总裁王旭东表示,作为政府、企业、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媒体应坚守社会责任,以严谨、理性的态度来科学报道食品安全事件,积极传递和弘扬食品安全正能量,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科普,以杜绝谣言的扩散蔓延,净化食品安全舆论环境,消除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误解和恐慌,重建消费者对于我国食品行业的信心。

  近年来,在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国家食品安全水平持续向好,媒体对推进食品安全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交媒体迅猛发展,随着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媒体平台的普及,它们在为大家提供便捷信息交流渠道的同时,也成为了网络谣言的滋生地,这其中食品行业首当其冲。

  “这些谣言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食品监管工作,扰乱了消费者的正常判断,损害了行业发展。同时,个别媒体从业者由于缺乏食品安全专业知识,报道中存在不科学、不客观、不全面的现象。”王旭东指出,很多所谓的“食品安全问题”是由于媒体误报、误解、误读造成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这些“问题报道”对消费者造成的心理危害大于不安全食品对消费者的健康危害。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鼓励新闻媒体积极行使引导、宣传、监督的职能,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同时要求媒体必须保证有关食品安全的宣传报道真实、公正,严禁为了自身利益故意夸大、误导,造成社会恐慌。

  那么,在食品安全科普方面,媒体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呢?王旭东结合中国经济网这几年的实践,从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主动担当建设性角色。”王旭东说,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是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三是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四是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一句话,就是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王旭东认为,“人民群众非常信赖媒体和记者。你说什么有毒,他就不敢吃,而且还告诉亲戚朋友都不要吃。所以,在报道中,要想到群众的信任,既不能让大家吃出毛病,也不能让大家营养不良。”

  王旭东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信息时代羊群效应更加明显。我们要和谣言赛跑,要能够引导舆论。这既是一个责任,也是一个能力。我们应该响应总书记的要求,不断强化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引导能力,尽最大力量防止一个谣言毁了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现象发生。”

  “二是多听听权威意见。”王旭东坦陈,“我们很多人从事新闻工作,但都不是学食品专业的,大都是学新闻的。教科书里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所以我们容易对耸人听闻的事情产生热情。”

  为了保证真实和客观,王旭东建议,需要多听听权威机构、专家学者的意见。“刚才听了庞院士的讲解,我深受启发。他所做的果蔬农药残留大数据研究,对认识食品安全和三大攻坚战的关系有新的帮助。通过他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在空气当中、土壤里面、水里面存在的污染环境的东西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这让我们对三大攻坚战和食品安全下一步工作重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有鉴于此,近年来中国经济网坚持联合政府机构、学术机构、企业、媒体等,进行联动传播。除了常规的破解谣言、科普知识的报道之外,从2014年开始,中国经济网作为协办单位参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对当前的食品安全热点以科技界共识的形式进行分析和解读,回应公众关切、引导社会舆论。这一活动已经成为我国食品学术界与媒体和公众进行风险交流、科普宣传的一个重要品牌活动。

  王旭东介绍,“2015年,中国经济网成立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并举办了两会议食厅、媒体训练营、食品安全校园行和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等活动。当时我们就邀请到了来自监管部门和食品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交流培训、研学专业知识、现场教学等方式,提高媒体同行们的食品安全科学素养,使他们更好地成为食品安全工作的舆论监督者、科学传播者和谣言破解者,食品安全的新闻报道准确率大幅提升。迄今我们陆续培训了近300名学员。今年宣传周我们还继续坚持做这样的培训。”

  “三是回归常识。”王旭东认为,在食品安全宣传报道中,不少信息难辨真伪,很多时候需要回归常识,用常理去衡量。他以去年发生的“普洱茶致癌”争论为例,认为不论谁对谁错,单从普洱当地是否是癌症高发区、喝普洱的人是否癌症发病率高,就会有个基本判断:普洱茶致癌是个伪命题。再比如之前炒作的“塑料大米”“棉花肉松”等谣言都是违背常识的。“棉花肉松”吃在嘴里,如果是棉花,那是没法嚼的,这种食品会有人买吗?对这些假新闻,媒体应该旗帜鲜明地揭露和抨击。

  “食品安全科普工作任重道远。中国经济网将不忘初心,自觉履行职责和使命,坚持科学报道,为人民吃得更安全、更健康不懈努力。”王旭东强调。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