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改革开放没有“中场休息”

2018年07月16日 07:06   来源:人民日报   郝 洪

  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始终做改革航船奋楫者,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

  今年6月以来,上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磅”消息不断。

  6月初,沪、苏、浙、皖四省市在上海召开主要领导座谈会,会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这个经济综合实力超强区域,拉开了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幕;6月底,上海出台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确立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线路图;7月10日,上海发布进一步扩大开放100条措施,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从主动服务、引领区域经济一体化,到自我加压、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再到深度扩大开放,这一系列举措,勾勒出上海先行先试、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图景,也折射出全球大变局之下中国始终不变的改革开放道路选择。

  对改革开放,上海始终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今年1月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对改革开放的一番感悟引发了与会者的思考。“‘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小平同志当年讲的这句话曾经振聋发聩。现在,我们不能因为日子比较好过、发展的压力似乎没那么大,而产生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也不能因为改革攻坚的难度大、开放提升的要求高,而产生等一等、拖一拖的想法。” 40年改革开放把上海带上了新高度,而此时,推进改革开放“不能有‘中场休息’,也不能搞‘技术暂停’”。

  上海要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必须坚持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向改革开放要发展红利,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40年筚路蓝缕,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遭遇的问题和挑战日趋复杂,需要勇于担当的先行者,用开放思维架桥,用体制变革摆渡,在新时代蹚出一条新发展之路。

  从浦东开发开放,到自贸试验区经验制度复制推广,再到出台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上海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关键词始终贯穿其中。在这份意见中,上海一口气提出要实现5个新突破——提高经济密度、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打造全球网络枢纽、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实现新突破的每一步都没有现成道路可循,惟有摸着石头过河,以瞭望者的韬略与胆识,以改革者的勇气和担当,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再造一条属于自己的“卓越之路”。

  如何“先行一步”?关键在于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改革内在规律的把握。改革,为国家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改革任务和历史使命,与时俱进、顺应潮流者,才能踩准改革的节奏,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上海为什么迫切要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什么愿意放下身段,主动与周边中小城市交通互连、规划互接,打造上海都市圈?为什么罕见地将区域协同发展写进城市发展战略,主动推进新一轮长三角一体化?因为,这是在顺应世界城市发展潮流。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城市的兴起,在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城市的衰落,在于核心竞争力的丧失;城市的持久繁荣,在于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但是,全球城市不是全能城市,当今世界,建立在便捷交通网络之上的城市群正成为各国经济增长中心,未来世界各国经济竞争主要表现为城市群的竞争。上海,只有站上城市群的风口,才能与顶级全球城市比肩。

  机遇从来都是争取来的,不是等来的。我们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始终做改革航船奋楫者,这是上海的责任担当,也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

  (作者为本报上海分社记者)

(责任编辑:年巍)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 ·撬动改革开放的思想杠杆    2018年05月21日
  •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2018年05月21日
  •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2018年05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