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加快推动抗癌药降税降价

2018年07月10日 07:39   来源:南方日报   王庆峰

  国家医疗保障局近日称,各有关部门正积极落实抗癌药降税的后续措施,督促推动抗癌药加快降价,争取让群众早用上、用得起好药,逐步减轻重大疾病患者的医药费用负担。

  一种新药从研发到上市,要付出高昂的科研投入和行政支出,拥有药品定价权无可厚非。但即便是正版药,在不同地区的定价也不尽相同。《人民日报》2013年做过一项调查,治疗乳腺癌的赫赛汀,在大陆要卖24500元,而香港药房的最低报价约合人民币14800元,一江之隔,每盒药价格相差近1万元。为什么这样?这就需要了解药品的定价机制。如果把它简化成公式,就是:成本价+关税+增值税+药品加成+流转费用。其中关税存在贸易因素的考虑,过去征收5%左右,增值税则按照一般商品来处理,税率为17%。药品加成是指此前规定的医疗机构销售可以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作价,流转费用主要出于运输成本、供需关系的考虑,同时包括药企为了打通渠道所付出的“打点”费用,有人估算大概占比20%左右。以上层层加价的过程,让消费者在真实成本价外要多付出50%的代价,应该承认,这里面有一些降价的空间。

  明确了药品的定价要素,也就清楚了该从何处下手降价。首先是15%的药品加成,应对方式是破解以药养医机制。过去几年相关部门力推取消药品加成,已然看到效果。其次是降低流转费用,主要方式是公开招标、阳光采购,实现“以量换价”“以医保换药价”,如2017年通过医保药品目录准入谈判,15个疗效确切的癌症治疗药品就被纳入医保目录。紧接着是关税和增值税,需要强调的是,药品不是普通商品,是拿来救命的。在很多欧美国家,药品都是“零增值税”,指出了它的特殊之处。也正是考虑到强烈的民生需求,财政部已然在推动“降税”新措,如目前已宣布的,将包括抗癌药在列的28类进口药品的关税从3%—6%降到零关税,同时,一般纳税人生产销售和批发、零售抗癌药品,可选择按照简易办法依照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仅这两项降税,便有至少20%以上的降幅,这对广大消费者来说自然是再好不过的消息。

  最后的一个降价要素是“成本价”。虽然跨国药企具有自主定价权,但根据专利法律规定,新药专利期只有20年。在大多数国家,一旦专利期过后,就可以实行价格管制。但在我国颁布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中,哪怕是专利到期之后,原研药仍然具有单独定价权。这就是跨国药企在华的超国民待遇问题。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原因是国产仿制药构不成竞争。按照相关规定,原研药到期之后,就可以放开仿制,但我国基本处于“仿制为主、仿创结合”的阶段,仿制药的质量普遍不高,有的药效甚至不及原研药的10%,这就很难形成同台竞争。而在邻国印度,其获批的仿制药申请基本都占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约1/3,暂时性批准占到近40%。目前,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已经成为我国药监部门最重视的工作之一,仿制药厂商必须扎实做研究,稳步提升药品质量,才能让原研药心甘情愿地降价。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7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429万,癌症死亡281万例。从这个意义上看,时间就是金钱,抗癌药就是救命药,经不起虚无的等待。针对价格下降有可能的“滞后效应”,必须协调各方利益、多措并举打通中间环节。希望有关部门积极作为,抓紧时间落实降税措施,制定时间表,加快推进进口抗癌药降税又降价的进程。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