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奋力推动新时代文明传习所建设

2018年06月28日 07:01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评论员

  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当前,广东正在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传习所建设,为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摇旗呐喊、加油鼓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建设新时代文明传习所是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部署,同时也是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实践,对打通精神文明建设“最后一公里”、把广东建设成为向世界展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建设新时代文明传习所,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纲领、旗帜和灵魂,是指引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灯塔和精神北斗,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新时代文明传习所建设,要始终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中心,以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任务,传道德、传文化、传政策、传科技,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揽广东一切工作的“纲”,因此也是广东新时代文明传习的重中之重内容。

  建设新时代文明传习所,必须联系实际、贴近需求“建”。新时代文明传习,传的是理想信念,是思想道德,是文明风尚,最需要虚功实做、最忌流于形式。因此,需要大兴求实、务实、落实之风,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新时代文明传习的主体是人民。只有坚持以群众需求为牵引,因地制宜搞建设,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用好用活地方文化品牌,才能建设好新时代文明传习所,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新时代文明传习所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做到有阵地、有队伍、有课程、有制度,突出文化熏陶,追求实事实效,为农民群众搭建一个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学习宣传平台,引领提升广大乡村精神风貌。

  建设新时代文明传习所,必须整合资源、生动有效“推”。如今,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新时代文明传习中效果甚微。唯有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不断创新内容和载体,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才能使新时代文明传习充满生机和活力。新时代文明传习应有所依托,要用好用活各种文化资源,比如村史馆、农耕馆、家训馆、好人馆、文化祠堂、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弘扬时代新风新貌。新时代文明传习应“接地气”,要以群众身边的人和事作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生动活泼开展传习活动。比如,变“文件语”为“家常话”,以“小故事”讲“大道理”,用好方言俚语、歇后语、顺口溜,让农民群众坐得下来、听得进去、学有所获。

  新时代文明传习所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平台。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奋力推动新时代文明传习所建设,打造学习“主阵地”,培育文明“新载体”,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