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成就缘何引来外媒点赞?

2018年05月11日 13:55   来源:南方网   罗建华

  德国《时代》周报网站5月7日刊登《更高,更远,更快,中国》一文,从数据解读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斐然成就。文章称,邓小平为中国经济奇迹奠定基础已经过去40年了,他允许中国农民自主生产,在南方沿海设立了经济特区,也让外国人在那里投资。这很快带来了成果——40年后的今天,数亿中国农民摆脱了贫困,村庄变成现代化的城市,配备高科技的火车在大都市之间穿行,中国的经济繁荣有很多方面让人难以置信。(5月10日参考消息)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何以能够成功,引来外媒点赞,因为这一正确抉择是循着历史前进逻辑,从以往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的结果,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决定性选择。往细里说,改革开放的40年里,对内,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外,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

  时间是最客观的记录者,成果是最有力的启示书。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以来,弹指一挥间,已经走过40年。回望走过的历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确实为世人瞩目。诚如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所说,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诸如,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凡此种种就是最鲜活最有力的例证。

  回望过往来路,更知前行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国家历史性变革成就告诉我们,中国正是沿着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华丽蝶变,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开放不仅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更当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改革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突破,唯有如此,才能赓续40年的精神血脉,不断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唯有如此,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只要方向是对的,就不怕路途遥远。从改革发端,到深化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和现实鲜明地昭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这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习近平主席掷地有声的话语,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注入强大信心。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肩负起新时代的伟大使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再出发、对外开放再扩大,必将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南方网罗建华)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