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骗老人套路翻新 当求解呵护升级

2018年04月24日 07:27   来源:光明网   堂吉伟德

  面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品的骗局,又有了最新套路。近期记者调查发现,北京市一些社区内,推销者为逃避官方打击,先通过电话先与老人约定,再派车将他们送至某地,然后集体前往北京郊区的观光园,利用封闭的环境,借以销售高价产品。

  无论是销售保健品,抑或其他产品,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老套的行骗手法被不断曝光,推销者为了达到迷惑的目的必然会不断变换手法。比如,电话营销骗局已经从直接的推销保健品、保险、贷款、高息理财发展到老年证升级、组织低价游等形式,让人防不胜防,成了专门针对老人的“城市牛皮癣”。

  行骗套路升级,如何避免老人们受此危害,的确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对老年人的保护,能像骗子那样“攻心为上”,给予更多的心理关爱和行动洞察,甫一开始就共同构筑防线,则可减少老人们被骗的机率。老年人上当受骗和财产损失,媒体有诸多报道,舆论也反复进行引导,但往往收效甚微,其间不少人被同一套路多次骗,完全被行骗者洗脑而成为“提款机”。出现此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家人和社会性关怀太少,让骗子成了虚假的情感替代者。

  如果设身处地地想想空巢老人们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为何老人们总会成为骗子的“狩猎”目标。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之所以愿意被骗,不过是用钱去寻求一种虚幻却能带来短暂快乐的心理慰藉。2017年底,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携手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历时数月所做的《老年保健品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老年人一年内购买过保健品,近四成子女认为父母有过非理性消费保健品行为。同时,老年人非理性消费保健品的比例与年龄、健康状况、子女关系相关。重庆市一所中学曾对学生做了一项调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结果显示,知道父母生日的只占一半,能记住手机电话的占60.5%。

  2017年3月6日,国务院公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比之于“空巢青年”这一新概念,数量庞大的空巢老人,才是最需要关怀慰藉,免于被伤害的群体。对于成功概率极高的骗局,打击、惩戒只是事后的补救方案,最理想的状态是做到未雨绸缪,发现有骗局的苗头时果断采取干预和制止措施,而不是等到老人们被骗之后才斥以不理性。

  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实施,“常回家看看”被写入了法律。时下,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互助养老、租房养老、卖房养老等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但既有的模式,对老人的关爱与保护效率还有待提升,未能成为防骗的防火墙。共同构建防护网、保护墙,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尤其是要跳出“群体自悲”和“利己泛滥”的因素,避免用客观因素掩盖主观原因——人人都在讲保护与关爱,人人都在替空巢的状态而开脱——从而使老年群体成为事实上“被遗落的群体”。

  呵护就是解决需求,提供常态而有效的渠道保障,有时候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电话,一个问候,一次观察。关心每个老人的精神需求,解决“为什么愿意被骗”的心理问题,才能避免“为什么容易被骗”的循环。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