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坚定踏出网络强国的铿锵步伐

2018年04月19日 09:39   来源:中国青年网   罗瑞明

  “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擘画出网信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深入推进网络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近两年来,《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意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相继出台印发,各地各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促进网信事业发展与繁荣的新政策、新举措,推动中国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加速挺进,取得了喜人的成果: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2.6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二,占GDP比重达30.3%,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新亮点;2017年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的互联网业务收入总规模达到1.07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或不跑腿”,一次不跑也能把事办好;中国贫困村宽带覆盖率已达到86%,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4%,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了互联网,更多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互联网的中国速度让世界瞩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建设网络强国,必须将网络安全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有力保障,坚决清除阻碍我国网络建设发展中的各种阻力。两年时间,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审查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开展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在依法治网、协同治理的原则指引下,网络治理保持高压态势,频出重拳,踏石留印,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信系统累计约谈违法违规网站798家,会同电信主管部门取消违法网站许可或备案、关闭违法网站3131家,等等。这些扎实举措,都使网络空间更加天朗气清。

  互联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科技含量高,要建设网络强国,实现“网络制造”到“网络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根本转变,必须以创新为引领,用创新夯实互联网基石。两年来,我国网信事业加快创新发展步伐,锐意创新、多措并举,加大对互联网核心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力度,深入推进“宽带中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科技研发水平快速提升,线上和线下深度融合,创造出众多的先进模式和顶尖产品。如:预示着下一代互联网将要发生的“大爆炸”,能“为全世界每一粒沙子编上一个网址”的IPv6,我们计划要用5到10年时间,形成下一代互联网自主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IPv6商业应用网络。再如:从政府主导的骨干网的网络安全空间监测,到从关键设施至各个企业的安全保护机制,再到通过一系列的网络安全软硬件设施对单个终端用户进行保护,我国“三位一体”的网络安全防护格局不断健全,构筑了一道道网络安全防线。我国网络科技创新力量越来越强大,硕果累累,向网络强国迈出铿锵步伐。

  互联网的中国创新速度站在世界前沿,勇于攀登世界高峰,砥砺奋进顽强拼搏,正是这种为建设网络强国的豪情壮志,矢志不渝,精益求精的“钉钉子”精神和“工匠精神”,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017年9月,我国发布了5G第二阶段无线部分测试结果,各厂商的5G技术集成方案可以满足关键指标。2017年11月5日,我国成为国际上率先发布5G系统在频段内频率使用规划的国家。这意味着5G时代中国通讯企业有望领跑世界。

  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快互联网建设需要巨大的投入,要有雄厚的国力作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实力大幅提升,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自动驾驶、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人工智能等多个数字经济领域的风险投资规模均位列全球前三。而带来的回报却是惊人的,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同比上升61.95%。国家强网络强,网络强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同时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互联网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加速挺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劲动力,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出中国互联网创新力量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插上坚硬的翅膀,也为世界互联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