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快递变“快取”侵害消费者权益

2018年04月12日 07:00   来源:红网   宋鹏伟

  你平常一般怎么收快递呢?近几年,快递代收点和智能快递柜越来越多,让人不用因为家里无人收件而苦恼,但却引发出新的问题——家里明明有人,快递员却不愿送货上门。家住北京朝阳区的汤先生告诉记者,9日,圆通快递员将其快递送到驿站(小区内某超市),只发了一条短信让其自取。汤先生当时家中有人,向快递员了解情况时,却被告知“不会送货上门”。(4月11日中新网)

  倘若驿站较远,或者物品较重,消费者的用户体验一定很糟糕,网购的必要性可能也会打折。值得警惕的是,当“不送货上门”日渐成为快递潜规则时,指责单个无良的快递公司恐怕作用有限,监管部门有必要划出清晰的底线,违规者理应付出代价。

  对消费者来说,网购除了图个物美价廉,还有不必出门的优点,甚至连退货都有上门取件的服务。然而像新闻中汤先生的苦恼,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消费者身上,一个短信就要让自己来趟“说走就走的旅行”,这跟从前去邮局取包裹何异?更有甚者,有些快递还要限时领取、“否则按拒收处理”等方式来要挟消费者。投诉?性价比太低。反正东西已经到了,快递员也不容易,取就取吧。慢慢地,习惯成自然,不仅很多快递员心安理得地“拒送”,而且成为公司不成文的规定,投诉也没用了。仿佛就当如此,送货上门反倒成了做好事。

  于快递员来说,往货品往快递柜或代收点一扔,确实要比送货上门省事多了——送得又快又多,东西还丢不了,何乐而不为?的确,对尚处于粗放竞争的快递行业来说,多数快递公司根本无暇顾及终端环节的用户体验,更没有细化的考核体系,虽然也因此造成了一些麻烦,但毕竟比例不高。譬如,不直接面对收货人,可能造成丢件的问题,还可能因运输过程造成物品破损而引发争议。然而,这些都已计入快递公司的日常损耗,远小于上门送货的“损失”。

  有人说,快递员都很辛苦,自己取一趟也没什么吧?的确,除了多拉快跑,快递员还要经常面对地址不准确、收件人不在家、小区禁入等麻烦,这些不可控的变量也会影响投递效率,让收入打折。然而,这不是哪个行业都会面对的不确定因素吗?辛苦就必须要让他人体谅,甚至成为傲慢的理由?毫无疑问,服务行业从业者的省事,都是建立在消费者不省事的基础上,凭什么让已经交过钱的用户埋单?

  显然,快递员拒绝送货上门,已经单方面违反了快递与客户之间的契约,除非事先声明或另有约定,否则就是服务打折或变相涨价,侵害了消费者的应有权益。这方面,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快递暂行条例》已有明确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将快件投递到约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当面验收。收件人或者代收人有权当面验收”。显然,送快递不能省去“验”这个环节。即使从情理上来说,消费者购买了快递服务,快递员怎么也应当至少上门送货一次,如果事先联系后家中无人,考虑到多次投递的成本,放到快递柜也是可以接受的选择。

  消费者知情同意永远是不可动摇的原则,这与“最后一公里”配送多样化并不矛盾,更是服务行业必须坚守的底线。别人的理解和包容不是理所当然,利润微薄可以选择涨价,但如果怕涨价后丢掉市场就在消费者身上打主意,往轻了说是短视,往重了说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