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再瘦身 公平建设再上路

2018年03月23日 07:45   来源:燕赵晚报   余明辉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3月22日《人民日报》)

  无疑,这是针对高考加分“瘦身”方向改革的再进一步,为治理高考加分引发造假行为等,促进高考公平更上一个台阶,作出的最新努力。

  客观而言,不管是政策类还是鼓励类,国家和地方此前推出有关高考加分项目的初衷都是为了优待特定人群,弥补高招制度的某些缺陷,背后蕴含了教育和高考公平。就此而言,高考加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必要性,是促进高考招生公平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需要正面和客观看待。

  但遗憾的是,不少本是为了促进高考公平的制度,却在实践中被演绎造假成了伤害教育公平的“利器”。比如较典型的是一些地方曾出现学生本来“连冰鞋都踩不稳”,却一路过关斩将,成为花滑“二级运动员”;本来一直是汉族人,在高考前却忽然变成了少数民族;平时表现不怎么突出,关键时候却成了思想品德突出、省级优秀学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搅乱了高招加分等秩序,严重伤害了高考招生的公平公正。

  显而易见,为了最大限度确保现有高考秩序公平公正,无法确保真实有效的一些高考加分项目,或者说根本就不甚合理的加分项目,有还不如没有,取消是必然和理所应当的。

  而再进一步研究不难发现,所谓高考公平建设,可谓是表现在更多的方方面面,除了高考加分项目的设置科学与否外,还与高考内容的一致性是否同步、高考名额的投放是否适当和配比,更是有着莫大的关系。

  也正因为此,是否全国一张考卷、国内各高校、尤其是优质名校在全国各地投放的招生名额,成为社会关注和热议的焦点,每到全国“两会”期间,或高考前后等截点,这都要被社会重点关注一番。而屡次被重点关注乃至诟病的背后,恰恰折射和凸显的是这些相关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改进,国内高考公平建设,与社会的需求和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

  此次国家层面一次性取消5种类型的高考加分项目,终结了全国性高考鼓励性加分项目,确保了国家层面高考加分的最大公平,为地方高考加分项目接下来进一步“瘦身”,开了一个好头。同时,鉴于高考公平建设的宽度和深度,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需要牢牢树立并践行“高考公平建设永远在路上”,为我国高考公平不断取得实绩,做出积极的努力。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