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着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推进改革

2018年03月16日 08:48   来源:北京日报   张砥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改革的最好方式,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以新气象新作为,将改革进行到底。瞄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不懈奋斗,中国充满活力的制度文明和治理转型,必将成为21世纪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变革。

  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方案对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其他机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减少了8个正部级机构和7个副部级机构,优化了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理顺了职责关系。尽管对这一轮机构改革的力度早有预期,但当改革方案与公众见面时,还是有很多人感慨“超出了想象”,更有人直言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历次机构改革中最有远见和魄力的方案”。

  “远见”和“魄力”,寄托着人们对本轮机构改革的美好期待,也折射着大国治理的殊为不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用“铁达尼克号”与“小帆船”的不同来形容:小帆船遇风浪,可以在水里打转,绕几个弯又起来了;而像铁达尼克号这样的大船,一旦倾覆,就可能真的沉了。庞大的体量,众多的人口,明显的区域差异,深刻变化的社会主要矛盾,这些既是中国发展的基本国情,亦是对治理能力的巨大挑战。“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作为国家治理体系架构的重要一环,国务院机构如何设置带有明显的风向标作用。

  发展如征途,治国如弈棋。改革开放以来,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调整,基本上平均每5年就会进行一次。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时代在发展,情况也在变化。40年来,国家发展突飞猛进,经济社会快速转轨,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行政体制必然要随之调整。从“消除机构臃肿”到“消除政企不分”,从“突出公共服务”到“突出职能转变”,每一次改革都剑指当时行政管理体制中的突出问题。事实证明,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及职能配置必须与时俱进,惟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掉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等突出问题,才能助力国家治理效能实现新跃升,保证前行中的中国始终拥有充沛的加速度。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新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来到了通往民族复兴梦想的关键一程,对实现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空前紧迫。经济发展大潮涌动,新技术、新产品、新行业、新工作人群不断涌现,政府的反应稍慢一步就会形成巨大的治理盲区,裂变出很多难以预见的衍生问题;民生建设砥砺前行,群众期待水涨船高,更公平的权益、更优质的环境、更贴心的服务等等增加着民生改善的边际难度……打造名副其实的“服务型政府”,过去没掌握的能力得练,不会用的“刷子”得学,即便是那些轻车熟路的工作也得提质增效。由此来看本轮机构改革,设立移民管理局,开发“国际人才红利”;组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克服“几顶大盖帽管不好一头猪”的尴尬,皆是顺势而为的必然之举,承载着我们对国家治理的新鲜认识和效果预期。

  怎样实现社会主义大国的有效治理,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上下求索,并最终形成了一整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体系。几十年风雷激荡,改革实践告诉我们,探索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是一个“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过程,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下决心解决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与以往机构改革主要涉及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不同,这次机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党、政府、人大、政协、司法、群团、社会组织、事业单位、跨军地等等。仅就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看,充分体现了不回避权力和利益调整的革命性特点。大刀阔斧的改革决心,坚定着国人新起点上再出发的改革信心,更让人们坚信,一个熔铸了亿万瑰丽梦想的“新时代中国”已在路上。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改革的最好方式,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以新气象新作为,将改革进行到底。瞄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不懈奋斗,中国充满活力的制度文明和治理转型,必将成为21世纪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变革。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