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代表委员话热点:谋发展就要高质量

2018年03月07日 09:52   来源:人民日报   

  肖 晴摄

  资料照片

  蔺 津摄

  资料照片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在,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

  今年,如何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重点工作?代表委员畅谈各地各部门出台的政策举措,聚焦高质量发展新思维、新出路。

  ——编 者

  广西:建设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广西5年来加快实施一带一路重点突破工程,与东盟国家47个港口建立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今年将推进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加快41个项目建设,贯通南北铁海联运国际贸易物流主干线。

  防城港市市长班忠柏代表建议,一要着眼于大港口建设,加快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提升防城港集疏运能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加快铁路集装箱办理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建设。二要建设向边通道,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同时,要发挥东兴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等国家级平台作用,深入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建设,加快在边境口岸复制推广国检试验区创新措施。

  (人民日报记者 张 晔 刘佳华)

  湖北:确保民企民资享受公平待遇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尤为重要。5年来,湖北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市场主体净增194万户,达到450万户,企业类市场主体突破百万。

  今年将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坚决破除各种歧视性限制和隐性障碍,确保民企民资享受公平待遇。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

  湖北省总商会副会长、新冠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琼委员感到,近几年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明显优化,政府办事效率大大提高,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在逐步打破。建议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银行利率、市场门槛、科技投入等方面更多支持民企,完善民营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人民日报记者  吕 莉 范昊天)

  宁夏:今年改造危窑危房2.2万户

  提高改善民生水平,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兜底保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原主席齐同生委员介绍,2017年全区建成一批水电路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总体实现基本目标,西海固地区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90%的贫困户通上自来水。

  2018年宁夏将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万人,改造危窑危房2.2万户,建成中部干旱带7座水库。齐同生表示,宁夏深度贫困地区未脱贫人口占全区贫困人口八成左右,脱贫任务比较艰巨。要提高脱贫攻坚质量,既不能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要提高标准吊高胃口,坚持时间服从质量。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当地创造条件,补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人民日报记者 管璇悦 禹丽敏)

  四川:拓展物联网连接数超2000万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5年来,四川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超过2万家,2017年建成国省科技创新平台1478个、孵化载体和众创空间近700家。

  2018年,四川将争创综合性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国移动四川公司董事长赵大春代表表示,将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前,四川移动打造全国首个百兆宽带城市群,正推动中国移动垂直行业5G研发中心落户成都,促进5G新技术产学研用。同时重点推进物联网产业生态加快成熟,力争在四川拓展物联网连接数超2000万,并加速云产品孵化,向在川企业提供“投入小、建设少、交付快”的行业云服务。

  (人民日报记者 张 文 齐志明)

(责任编辑:邓浩)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