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税改革鼓掌别只盯着起征点

2018年03月07日 09:11   来源:北京日报   胡宇齐

  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为全国人民送上了量大分足的“民生礼包”,其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的表述备受瞩目。从民间广泛提议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一轮提高个税起征点即将启动。

  作为一种直接税,个税关乎个人及家庭的“钱袋子”,向来牵动公众的敏感神经。如何制定个税的免征额,即俗称的起征点,关系到国家财政与个人财富之间的平衡,尤须从公平与效率角度求得最优解。近些年,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群体的收入水平显著提升,而时下的个税起征点却已近七年未变,“税收焦虑”成为很多人看到工资条后的第一反应。正如代表委员们算的一笔民生账:“公司给他12000元,交掉五险一金,还剩8000元,再扣去税收,实际只拿到6000多元”“对于一个普通员工来说,孩子的教育费用再加上房贷,要想过好一点的生活都会有问题”……起征点原地踏步,生活支出却连年攀升,个税沦为“工薪税”的尴尬提醒着改革刻不容缓。

  个税的动态调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起征点的螺旋上升,某种程度亦是社会进步的直观体现。犹记1980年个税开征,彼时我国职工月平均工资不过64元,够得着800元起征点的寥寥无几。后来,随着社会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纳税面不断扩大,起征点密集提升:从2006年的1600元,到2008年的2000元,再到2011年的3500元。每一次调整,都是根据当时情境作出的选择,也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需要看到,随着国人经济实力的普遍增强,工作生活选择的多元多样,单纯的一个“起征点”已不足以对接人们对个税改革的全部期待,如何从纳税结构、税收制度等层面综合考量、系统“施治”,成为更现实的课题。

  “从减轻税负的角度来讲,只盯着起征点,是只看到了枪靶的外环。”诚如此言,纳税人的情况千差万别,家庭有几个小孩、有没有病患,需要还多少房贷等等,都具体地影响着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我们看到,此番除起征点调整外,《政府工作报告》还首次提出“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堪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提高起征点固然是刚需,而且执行简单、立竿见影;但纳入更多民生参数,实行一揽子结构性减税,才有望管长远、治根本。

  正如改革已行至深水区,个税调整同样“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家庭都会在调整中衡量自身得失,由此评判检验个税政策的社会效果。我们坚信,朝着系统“施治”的方向,以科学、公平、稳妥的方式,与时俱进推动个税改革,一定能更好发挥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增强最大多数人的“获得感”,实现个人与国家的双赢。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