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规范精神鉴定,守护司法公信

2018年02月27日 07:59   来源:中国网   李晓亮

  有时,你会发现,日常用语中,人们好像分不清“神经病”和“精神病”。其实,从病理角度讲,同为疾病,本质无差。只是真要不罹患疾病,寻医求诊,有所区别,前者挂神经科,后者是挂精神科。毕竟,一个生理病灶,一个心理障碍。

  可在民间俚语,总有人将之有意无意混淆,前者甚至异化为骂人粗口。后者,生活中也有一高频用法,比如“我是精神病我怕谁”“精神病杀人不犯法”等等。从这种坊间使用习惯,也可看出“精神病患,犯法免责”,似乎是一个共识。

  这个说法,笼统得看,似也不能完全算错,但这事也需要细究。毕竟,很多刑事案件,只要涉及司法精神鉴定,根据嫌疑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的精神状态,可能会有三种结论:无刑事责任能力,限定刑事责任能力和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所谓“精神病杀人不犯法”,仅指犯案时完全病发,对行为毫无辨认和自控能力的状态。而哪怕是间歇性精神病,在精神状态良好时作案,也是要负刑责的。更不要说,那些本来无病,犯法后动歪脑筋,装傻充愣,妄图蒙混过关,逃脱刑责的了。

  一个识别真病还是装疯的简单偏方,凡是把“我有病我怕啥”,“精神病杀人无罪”挂嘴边,当免责金牌的,准是浑水摸鱼的“假精神病”。哪怕不是专业精神鉴定专家,依据常识也可推断,能如此“知法懂法”、“活学活用”,咋可能是毫无辨识和控制能力的完全病态?就算间歇性的,至少说这话时绝对清醒,如果此时作奸犯科,绝对要算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为何,必须厘清这其中关节,是因为这些年,钻这个“精神鉴定”司法空子的,不在少数。每每发生一些超出常理的,极端恶性案件,关于嫌疑人的精神状态的争议,就难以平息。比如,前几年南京“6?20宝马肇事案”,当公布驾驶员“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时,不但未能定分止争,反招致“惯性普遍性信任危机”。

  就因为之前疑点重重,在公信危机下,这个精神鉴定意见,也同样面临信任尴尬。此后还有一些各类案件,也是启动司法精神鉴定后,未能立时受到舆论认可。精神鉴定不等于司法裁决,甚至刑诉法修订时,都曾将“鉴定结论”改为“鉴定意见”,这不是无关痛痒的文字游戏,而是代表一种司法态度。

  日前,“最高检:坚决防止和纠正‘假精神病’‘被精神病’”(2月26日最高检网站)的消息,显然是对这一态度的延续。最高检印发《人民检察院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监督工作规定》,坚决防止和纠正犯罪嫌疑人“假冒精神病人”逃脱法律制裁和普通人“被精神病”而错误强制医疗。

  明确要求,办理强制医疗案件,可会见涉案精神病人,询问办案人、鉴定人,听取代理人意见,向主治医生、近亲属、邻居、知情人员或基层组织了解情况,就技术问题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鉴定机构,开展调查。

  看到这,有人惊呼,这不应该是基本程序吗,难道以前都不问不查,默认“说啥是啥”的吗?这也许是多虑了。不信你查查近乎二三十年前,“两高”联合公安、司法、卫生多部门颁发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就能了解,早在那时关于这一套“资质审查、专业鉴定、 补充复核、层层监督”,甚至关于“鉴定中徇私舞弊、故意作假,应当究责”等都有规定。

  从不缺制度。现在更是细化到对“假病”和“被病”的专门区分。“假装”其实比“被迫”为害更甚。能装病作假逃脱刑罚的,背后都有系列违规操作,属链条性责任溃败,是水源性司法污染危机。对司法公信的戕害,不容小觑。而那些“被精神病”的,从前些年看,除个别私人矛盾外,则多是功利思维下的地方“维稳”工具。当然作恶不分系统内外,都得一视同仁,依法究责。

  这毕竟是个检察机关内部工作规定,对列出的十六种违规违法,也多是“依法提出纠正意见”、“发现和纠正”。但是,规范司法精神鉴定显然不能只检方使劲,从公安移送前的强制医疗执行,到后期法院裁判及整个过程中的规范监督和违规惩处,需要公检法司法链条有机联动,每一环都置于严苛而透明的公共监督之下,无暧昧灰色利益地带,可见可查,才可信服。这说的当然远超“精神鉴定”一域。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