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健品推销、纪念币收藏品拍卖、“会销”、高息理财等骗术的“围猎”下,一些老人少则损失数千元,有的被骗光一生积蓄,负债累累。近年来,多个机构作出的调研报告显示,老年人已成为诈骗的主要受害人群。(2月26日《新京报》)
诈骗分子招摇撞骗早已不算稀奇事,将“骗老”当成一种职业,将弱势的老年人当成“优质客户”就丧尽天良了。骗子早已摸索出一套诈骗老年人的方法:编造病情、小恩小惠、假装关怀、高额回报等等,将众多缺乏安全感、防骗意识低,同时爱贪图小便宜的老年人网罗进骗局里。尤其在如今互联网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新趋势下,针对老年人的骗术更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尽管媒体经常曝光提醒,尽管不少老年人文化程度不低,但仍然掉进骗子“挖”好的陷阱。老年人为何屡屡被骗?针对老年人的诈骗行为为何这么多年来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背后暴露出的种种漏洞不容小觑。
首先是法律漏洞。骗子为何大胆横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违法成本过低。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是要依据非法取得的财产数额来裁定。对于数额较小,没有达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来处理。而通常的治安管理处罚方法是警告、罚款和行政拘留,对于行骗者来说,这些处罚方法显然没有多大的威慑力。另外,行骗者为了逃脱法律追究,通常以零星、多批次的现金形式实施诈骗,数额不好计算,因此很难达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那么,对于这种现象,执法部门不妨考虑将这类行骗行为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将那些把诈骗“魔爪”伸向老年人的骗子拉进信用黑名单里,达到执法的力度和威慑力。
其次是宣传漏洞。尽管媒体时常对老年人的受骗现象进行很多报道,但效果并不理想。相关部门应该针对老年人接触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少的特征,“送知识进家门”。比如可以组织当地的老龄办、派出所、司法所、社区服务站等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深入到农村集贸市场、街道、社区,开展老年人防骗知识宣传活动。进行这类活动前还可以制作一些宣传材料,比如“老年人防骗提示”“老年人应警惕的诈骗手法”“骗子的常用伎俩”等,向老年人详细讲解防骗相关知识,传授防骗技巧,鼓励老年人用理智抵制骗局,提高他们的防骗能力。
再者是工商、质监等部门的管理漏洞。很多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收藏品、理财产品等大多是假冒伪劣商品,这些商品可以骗得老年人的“芳心”,却很难逃过工商、质监等部门的“法眼”,这些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久前,山西朔州工商局副局长郝如翔卧底参加一个“健康大讲堂”,进而查处一起保健品骗局,他表示:“那么多老人上当受骗,我心里确实感到惭愧……”。因为惭愧,因为责任,从而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然后主动出击,想方设法解决老年人的受骗问题,郝局长的行为值得我们点赞。我们期待,其他领导和部门也像这位局长一样有责任心,该出手时就出手。
当然,子女关心不够也是老年人被骗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独居老人,因为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往往感到心里空虚,迫切需要交流,这时候如果陌生人递过“关爱”的橄榄枝,老年人很难设防。这就要求,子女要想办法关心父母,跟他们充分交流,给他们足够的爱,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多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老年人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爱,排解他们的孤独,填补子女的缺位。
一个社会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体现其文明程度。老年人因身体和心智逐渐衰退,成为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法国作家司汤达说,“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一个老人频频陷入骗局的社会,显然不是公众之福。合力打击诈骗老年人的违法行为,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安全保障,这是一个全社会都该关心的良心命题。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