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种种骗局“围猎老人”暴露出多少漏洞?

2018年02月27日 07:10   来源:红网   梦离柯

  在保健品推销、纪念币收藏品拍卖、“会销”、高息理财等骗术的“围猎”下,一些老人少则损失数千元,有的被骗光一生积蓄,负债累累。近年来,多个机构作出的调研报告显示,老年人已成为诈骗的主要受害人群。(2月26日《新京报》)

  诈骗分子招摇撞骗早已不算稀奇事,将“骗老”当成一种职业,将弱势的老年人当成“优质客户”就丧尽天良了。骗子早已摸索出一套诈骗老年人的方法:编造病情、小恩小惠、假装关怀、高额回报等等,将众多缺乏安全感、防骗意识低,同时爱贪图小便宜的老年人网罗进骗局里。尤其在如今互联网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新趋势下,针对老年人的骗术更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尽管媒体经常曝光提醒,尽管不少老年人文化程度不低,但仍然掉进骗子“挖”好的陷阱。老年人为何屡屡被骗?针对老年人的诈骗行为为何这么多年来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背后暴露出的种种漏洞不容小觑。

  首先是法律漏洞。骗子为何大胆横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违法成本过低。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是要依据非法取得的财产数额来裁定。对于数额较小,没有达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来处理。而通常的治安管理处罚方法是警告、罚款和行政拘留,对于行骗者来说,这些处罚方法显然没有多大的威慑力。另外,行骗者为了逃脱法律追究,通常以零星、多批次的现金形式实施诈骗,数额不好计算,因此很难达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那么,对于这种现象,执法部门不妨考虑将这类行骗行为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将那些把诈骗“魔爪”伸向老年人的骗子拉进信用黑名单里,达到执法的力度和威慑力。

  其次是宣传漏洞。尽管媒体时常对老年人的受骗现象进行很多报道,但效果并不理想。相关部门应该针对老年人接触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少的特征,“送知识进家门”。比如可以组织当地的老龄办、派出所、司法所、社区服务站等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深入到农村集贸市场、街道、社区,开展老年人防骗知识宣传活动。进行这类活动前还可以制作一些宣传材料,比如“老年人防骗提示”“老年人应警惕的诈骗手法”“骗子的常用伎俩”等,向老年人详细讲解防骗相关知识,传授防骗技巧,鼓励老年人用理智抵制骗局,提高他们的防骗能力。

  再者是工商、质监等部门的管理漏洞。很多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收藏品、理财产品等大多是假冒伪劣商品,这些商品可以骗得老年人的“芳心”,却很难逃过工商、质监等部门的“法眼”,这些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久前,山西朔州工商局副局长郝如翔卧底参加一个“健康大讲堂”,进而查处一起保健品骗局,他表示:“那么多老人上当受骗,我心里确实感到惭愧……”。因为惭愧,因为责任,从而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然后主动出击,想方设法解决老年人的受骗问题,郝局长的行为值得我们点赞。我们期待,其他领导和部门也像这位局长一样有责任心,该出手时就出手。

  当然,子女关心不够也是老年人被骗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独居老人,因为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往往感到心里空虚,迫切需要交流,这时候如果陌生人递过“关爱”的橄榄枝,老年人很难设防。这就要求,子女要想办法关心父母,跟他们充分交流,给他们足够的爱,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多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老年人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爱,排解他们的孤独,填补子女的缺位。

  一个社会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体现其文明程度。老年人因身体和心智逐渐衰退,成为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法国作家司汤达说,“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一个老人频频陷入骗局的社会,显然不是公众之福。合力打击诈骗老年人的违法行为,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安全保障,这是一个全社会都该关心的良心命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