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主旨

2018年02月26日 07:20   来源:北京日报   

  核心观点

  当代,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重大革新,有时也被称之为革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的社会革命,“其来有自”,航向明确,既有路线图也有时间表。

  除旧布新的社会革命,是一个不断克服阻力、不断调整、不断非线性向前的变革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不真刀真枪干是不行的。”在2018年1月5日举行的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和继续。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和重大理论论断,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纳入我们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谱系之中,具有极其丰富而深刻的新时代意蕴。

  “革命”“社会革命”的本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革命”这一广泛使用的概念的界定,可谓仁智俱见。在古代中国,革命的含义是变革天命,《周易》中就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提法。在古代西方,就词源学的维度而言,“革命”源于“轮回”与“复归”,Revolution来自天文学,意指星体在轨道上旋转一周后,回到最初的出发点。从哲学的维度而言,革命是指各个领域、各种事物所具有的否定、质变和飞跃意蕴的变化、变革。当代,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重大革新,有时也被称之为革命。

  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革命是其基本命题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域中,革命的主题是解决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矛盾,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的作用是牵引历史前进的火车头,革命的秘密是无产阶级的解放,革命的使命是最终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而人的自由发展即是人的解放。很明显,这里的“革命”,是指社会革命或政治革命。马克思指出:“每一次革命都破坏旧社会,所以它是社会的。每一次革命都推翻旧政权,所以它具有政治性。”他还指出:“任何一次真正革命都是社会革命,因为它使新阶级占统治地位并且让它有可能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改造社会。”这就是说,革命不仅仅是指政权的更替,同时也是指政治、社会和经济秩序的大规模变革甚至根本性重建。在这种意义上,社会革命一般是指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实现和充分发展的漫长的、渐进的实践过程。我们党在“一大”的纲领中就郑重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这是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理论支撑和历史根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人民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它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历史原由和历史实践,而最直接、最根本的动因则是其历史使命和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是高度一致的,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和平和发展,为人类谋文明和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社会革命的新时代意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实际上内蕴着两个基本问题:其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新的历史特点;其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新的历史使命。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曾长期领先西方,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直到清康雍乾。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东方的古老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求索和不屈不挠的抗争。

  在近代中国,“革命”是一个主题词、高频词。披荆斩棘寻梦路。从走投无路到以西方为师,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从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昭示发展中国家走现代化新路,这是一种理论的逻辑和实践的逻辑,更是一种历史的逻辑和发展的逻辑。对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我们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比肩而立、并肩前行,再到领跑、引领,从学习到借鉴再到互鉴,我国发展大踏步赶上时代并向引领时代跨越。这是新时代中国举世瞩目的一种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维度,提醒全党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么来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用历史眼光、世界眼光、哲学眼光对这个新时代的内涵、意蕴和价值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中国”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是在以往伟大社会革命的基础上实现的,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场具有新的性质和内涵的伟大社会革命,今天我们则致力于这一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并使之一以贯之地进行下去。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和历史逻辑。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的社会革命,“其来有自”,航向明确,既有路线图也有时间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是,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念兹在兹的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告诫我们,这一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社会革命是漫长的历史过程

  习近平深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深谙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社会革命的辩证法。他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是因为,除旧布新的社会革命,是一个不断克服阻力、不断调整、不断非线性向前的变革过程。“除旧”不易,“布新”更难。由此,把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革命进行好,充分释放、持续释放社会革命的潜能和效力,就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新时代重大课题。

  一以贯之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识,始终保持革命者的政治立场、自我革命的独特品格和饱满的革命精神、旺盛的革命斗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是革命、建设、改革不同阶段的有机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这一社会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革命在不同的阶段必然具有不同的历史特点,必然面临不同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的成就和变革甚至是翻天覆地的。但是,我们深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使命易晓,致远惟艰。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绝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过去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就此而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同样“永远在路上”。将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到底,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是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动力和旨归。

  一以贯之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要求我们深刻领会“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精辟论述。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就是一个大考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和平和发展,为人类谋文明和进步,就是这份试卷的总题目。这份试卷,要求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历史眼光、强化理论思维、增强大局观念、丰富知识素养、坚持问题导向,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把握和回答,建设好我们这样的大党,领导好我们这样的大国,这就是新时代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份试卷的评阅人就是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全部活动的基本理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代”“我们”“人民”作为三个基本元素,无疑是中华大地这幅优美山水画卷的亮丽底色,其主题则是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的辉煌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应该也一定能够向“人民”交上一份更加优异的“新时代”答卷。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