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础”到“决定”,关键是政府“自我革命”

2017年07月25日 08:49   来源:中国网   盘和林

  “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近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授权人民网独家连载。这是该书引用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9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的一段重要讲话。

  笔者认为,从“基础性”到“决定性”,实质上就是由政府决定“资源配置的结果”让位到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结果”,最为关键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即需要重塑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尤其是政府要实现从“权力者”“支配者”角色向“服务者”“义务人”角色转变。

  我国市场配置资源萌芽于改革开放

  配置资源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政府以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二是以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来配置资源。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我国长期实施计划经济,社会上所有资源完全由政府配置,但“计划经济”最终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引入到几近崩溃的地步。在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点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实际上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实施改革开放,开始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并提出“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这是市场意识的萌芽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实质性开始。

  1982年十二大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辅助性作用”,直到1992年十四大的报告,“辅助性”作用才上升到“基础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仍不难看出,市场只是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而政府仍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体作用。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2年十八大提出,“要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才正式确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决定性”作用,核心就是市场决定“配置结果”

  简单两字之差,却蕴含着极其重大、极其丰富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变革,并引导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路径,其深刻理论内涵非笔者孱弱的理论水平所能企及的。我们还是单纯从文字上做一些解读,或许更容易让公众所理解:“基础”是一个建筑学名词,是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决定性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对产生某种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性质。

  简而言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要让市场规律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结果”,而不只是“基础性作用”或者“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政府的行政力量不应去扭曲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和结果。

  从我国市场配置资源的变迁史来看,市场配置资源始于“计划经济”走到资源配置的尽头,即便如此,将“市场配置资源”写入顶层设计,仍然经历了一个漫长、异常曲折的艰辛历程,更有无数改革者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付出。而从“辅助性”到“基础性”再到“决定性”,不仅仅是一次次理论与认识的深化和飞跃,更是在实践中逐渐将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的资源配置权让渡于市场的过程。

  政府从“权力者”转变为“服务者”,需要自我革命

  尤其是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要求的不仅仅是政府将手中配置资源的权力部分让渡于市场,而是政府不再决定“资源配置的结果”,甚至退居引导地位,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刀刃向内”的变革,需要改革者非凡的勇气和魄力。

  这涉及到政府的重大“角色”转变,即从市场“权力者”“支配者”转变成市场“服务者”“义务人”(即便市场“监管者”身份也是基于“守夜人”角色的一种市场义务,而不是权力)。习近平总书记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视为核心问题,本质上也是要求政府积极转变“角色”。国务院当下大力推行的“放管服”就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要求的具体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重点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根本要激发动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有获得感。”窃以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要有“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与担当,才能换取市场“获得感”,激发经济活力。

  (盘和林,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