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有没有”与“好不好”
2018年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劳动力等资源性优势,利用国(境)外资金和技术,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32元增长到2016年的47237元,增长了141.3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65元增长到22866元,增长了137.6倍。形象地说,40年前,发展经济主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40年之后,经济发展则更关注“好不好”的问题。
相比经济增长而言,经济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更加深远。除了传统意义上通过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通过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等途径,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使要素投入保持不变,经济也能实现高水平发展。所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通过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实现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
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于实体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清楚地指明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我们必须通过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来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提出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则直接决定科技创新的效率。
发展实体经济是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法,把产业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实体经济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分类方法,强调产业发展要警惕泡沫化。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从消费的角度看,发展实体经济就是密切围绕人民群众的现实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利用现代技术条件,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不断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目前我国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消费呈现六大热点和趋势,分别是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和农村消费。围绕这些消费热点和趋势,就能不断拓展实体经济发展广度和深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新经济形态的网络经济,已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渗透到国家整个经济机体当中,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科技创新和现代金融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双重功效。一方面,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有力地支撑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通过服务实体经济获得自身发展,而实体经济发展也离不开金融服务。现代金融是产业体系中的一部分,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互相支撑,而不是孤立的、分割的。2016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4%,超过美国的7.3%、英国的7.2%,“脱实向虚”现象较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待提升。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源,比物资、货币等具有更大的增值潜力,对经济发展具有更高的贡献率。我们庞大的劳动力资源要转变成人力资源,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对于激发微观经济市场活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都经贸大学中国流通研究院院长助理)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