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北京召开了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会议。会议回顾了北京市2017年215项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完成情况,并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目标进行了部署。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北京强化首都功能、谋划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和重要抓手。对于首都北京来说,减量发展是特征,创新发展是出路,而且是唯一出路。事实上,北京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一直位列全国首位,以创新驱动发展也正是北京的优势所在。
日前,上海市经信委与民生银行上海分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500亿元的专项额度,支持“上海制造”智能化转型。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战、决胜”时期。在创新型国家的顶层设计中,既要有北京、上海这样立足全国甚至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引领作用,也要有多层次、区域性的创新中心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以及遍布全国、具有燎原之势的“双创”示范基地,它们共同构筑起中国经济未来创新发展的版图。
目前,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设施、大平台、大团队相互交融发展的态势正逐步形成,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两批120家“双创”示范基地分布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对一二三产业及新兴和传统产业、各类所有制市场主体实现了全覆盖;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引领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一批新型创新高地开始布局,有望成为新的区域创新增长极。不仅如此,党中央、国务院还授权京津冀、安徽(合芜蚌)、广东(珠三角)、四川(成德绵)、辽宁沈阳等8个区域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通过打破创新资源配置的条块分割,探索形成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
创新不是孤立的,在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加速落地的过程中,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的深化改革,离不开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离不开金融对创新的高效服务。
广州日前印发了《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底,广州将建设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和具有集聚、引领、辐射作用的知识产权枢纽城市。在湖南,继长沙湘江基金小镇后,又一家基金小镇在常德揭牌成立,将着力打造成为全国性金融管理创新区、金融资本集聚区、新兴产业发展先导区。从长远看,上述措施的出台,都将有助于创新驱动作用的发挥。
值得关注的是,在创新驱动战略下,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正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引擎。陕西发力无人机产业,形成了从基础研究、研发制造到行业应用、人员培训、检测试飞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在全球订单整体下滑的情况下,重庆笔电产业逆势增长9.9%,连续4年出货量全球第一;此外,安徽的人工智能及平板显示产业、贵州的大数据产业、吉林的生物医药产业等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其背后正是来自创新的力量。
创新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根本所在,我们乐见创新战略在各地次第开花的局面,也坚信只有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就一定能走出一条高质量的协调发展之路。(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顾 阳)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