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APP安全不能止于自律和提醒

2018年01月18日 18:27   来源:南方网   卞广春

  用着GPS,连着免费WiFi,守着验证码,注册着各种APP,享受着智能手机带来的便利生活。但同时,骚扰电话、诈骗短信、精准到恐怖的推送,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也承担着隐私信息泄露所带来的风险。《2017年度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下半年iOS应用获取的用户手机隐私权限比例相较于第一季度有所上升,达到81.9%。Android手机APP对核心隐私权限的获取情况有所降低。(1月18日《北京晨报》)

  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形式,手机应用商店提供的APP,理应有一道安全审查、不无故侵犯用户隐私的门槛。但是,由于手机APP都是免费下载使用,APP制作者或提供者就肆无忌惮地把入侵用户的隐私权限视为一种最基本的目目的。APP为广大用户提供使用体验的同时,也把窥伺用户的隐私作为一种固有权利,是十分荒唐和恐怖的。对此,静观APP制作者或提供者自律或良心发现,或者仅仅提醒手机用户警惕,都是不尽理想的。

  诚然,手机APP从投入、制作到运营、维护,都需要不少人力、财力。APP要想从运营中获得回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APP制作者或提供者要获得合理回报,应当在公开、透明的相关文件中予以明示,并提醒用户注意。如果不说明情况,暗地里对手机用户信息进行搜集、归纳、总结和分析,甚至将用户的隐私信息移作它用,谋取不当利益,用户对这样的手机App是绝不欢迎的。

  可是当前,不窃取用户隐私的手机APP实在难找,通过越界索权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APP不在少数,个人隐私泄露问题也日趋严重。网上约车、购物、导航等很多手机用户因APP而成了“透明人”。2017年9月,江苏省消协现场检测发现,在100多个APP中,79个可获取定位权限,23个可直接向联系人发送短信,有14个甚至可以监听电话和挂断电话。另据央视报道,除了偷录声音、获取定位,一些“山寨”APP还能窃取机主的银行账号和密码。这意味着,APP获取了不应获取的用户隐私信息,更使用户的个人财产处于危险之中。

  手机APP安全问题让人忧心忡忡,公众希望所有APP制作者或提供者守住道德底线,切实尊重和维护好用户权益,更希望相关监管部门在APP安全问题上作出更给力的规范,对每一款APP的出笼、运行、更新、维护,都纳入严密监管范围。如果能对APP的安全等级予以分类,让安全度、信任度高的APP得到广泛推广,让恶意侵犯用户隐私信息的APP受到限制,守护广大用户的个人权益就有了更进一步的意义。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