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刷脸”式办证体验应当成为公共服务常态

2018年01月10日 07:47   来源:光明网   堂吉伟德

  像“刷脸”支付一样,现在领结婚证也能“刷脸”了!从2018年1月起,重庆市婚姻收养登记管理中心正式启用人脸识别系统,宣告结婚登记也可以“刷脸”了。据悉,系统最快0.3秒就可生成核验报告,遇微整形、双胞胎等情况可借助指纹识别进行辅助核验。针对涉外婚姻登记的情况,系统还支持临时身份证、护照、港澳台居民通行证的人证比对功能,满足涉外、涉港澳台及华侨人士婚姻登记的人证核验需求。

  互联网时代,只要在网络延伸之处,人们就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强大的技术支撑下,“靠脸”行遍天下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实。从刷脸考勤到刷脸支付再到刷脸取款,人脸识别技术不断成熟,刷脸时代已悄然来临。相比于实物证件式证明,人体最鲜明的特征是脸部、指纹等特殊身份标识,这些标示相比来说具有唯一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有了人脸作为“我是我”的证明,一个刷脸终端或者指纹识别器就足以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现在证明“我是我”,既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也不需要拿出一大堆的证明材料来进行佐证,比如身份证、户口本或者在街道、社区、公安部门开具的证明。但现实中,办一个证件要来回奔波数千公里、耗上近一年的例子并不少见,其耗费的时间和空间成本早已成为民生之痛,还因此出现了多起“派出所怒怼银行、房产部门”的黑色幽默。传统的证件提供要求依然大行其道,如果生活在甲地,证件在乙地,为了开相关证明又得去丙地,来回往返就成了一种“过程式折腾”。2015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未婚时如何证明“未婚”——荒唐的证明》为题,报道胡女士为将户口从昆明迁至成都,花了8个月时间办理婚育证明,此案虽然极端却带有一定意义上的普遍性。

  开一个证明,往往需要开另一个证明,办证者往往陷入了“办证的怪圈”之中,明明可以在网络上查证一下,比如通过与公安联网查实身份证,结果依然要求提供身份证明材料,低效的服务让普通办事者做了很多无用功。“刷脸”可领结婚证的做法,有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一是实现“无纸化”技术的运用,把前沿技术运用到了公共服务中,实现了服务水平的升级;二是做到了服务方式的前置化,为公共服务提供了较大的便利。系统的使用需要前期的投入,不但意识要先行一步,在行动上也要迅速跟进。

  其实,此举最值得称道之处不在于技术本身的便利,而是把便利的技术运用到公共管理和服务上,真正做到惠民便民。不过,技术只是用来提升服务水平的工具,核心要素还是要正视“办证难”所映衬的“办事难”,不断优化公共服务的作风与效率,立足于群众的小事是“天大的事”的价值取向,技术化工具方可成为助力优化公共服务之善器。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