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厉兵秣马,锻造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

2018年01月05日 18:08   来源:南方网   雷钟哲

  1月3日上午,中央军委隆重举行2018年开训动员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军发布训令。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全军将士、厉兵秣马。3日上午,中央军委隆重举行2018年开训动员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军发布训令,号召全军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全面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全面提高打赢能力。(1月4日《人民日报》)

  号令即出,动若风发。当最高统帅身着戎装一声令下,主会场官兵登战车、入战位,迅速展开,一时间呼号震天、机甲轰鸣、战尘飞扬,一派生龙活虎的场面;当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武警部队等野战化分会场,铁甲滚滚、战舰驰骋、银鹰呼啸、剑指苍穹……那一刻,不仅全军统帅露出了赞许的目光,就是守候在电视荧屏前的亿万观众,也是倍感震撼、难掩自豪。

  是的,这是中央军委首次统一组织全军开训动员,是人民军队加强新时代练兵备战的一次崭新亮相,同时也是强军兴军辉煌成果的一次检验,是确保国家安宁、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宣示,是军人时刻准备战斗、誓死保卫祖国的誓言重温,是威武之师、正义之师、文明之师的英姿展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人民军队政治生态得到有效治理。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步履铿锵,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足迹。

  不能忘记,党中央、习主席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历史担当,铁腕惩腐,强力正风,让人民军队抖落一身尘埃,迎来风清气朗的寥廓长天;人民军队加强练兵备战,有效执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望。

  不能忘记,“史上最牛军改”拉开大幕,调整优化结构,压减数量规模,陆军原18个集团军调整组建为13个集团军;全军团以上建制单位机关减少1000多个,非战斗机构现役员额压减近一半,军官数量减少三成;几十支部队移防部署,三天之内开拔;数百名将军调整岗位,接到命令第一时间即去报到……这一切,让世界露出了惊叹的神色。

  不能忘记,“跨越-2014·朱日和”实兵对抗系列演习,经过两个多月鏖战,来自七大军区的各一支合成旅扮演的“红军”轮番与我军第一支专业化蓝军——北京军区某机步旅展开对抗,结果6负1胜。长期以来我军实兵对抗“红胜蓝败”的思维定势,画上历史性句号,军演彻底与“演戏”挥手告别。

  不能忘记,由中国海军先进战舰组成的舰艇编队在碧波大洋上劈波斩浪,开展远海实弹演练;苍穹之上,空军轰—6K战机编队执行南海战巡;大山深处,火箭军新型导弹旅排兵布阵,一枚枚“倚天长剑”直指九天……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武警部队,随着新型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加速列装,中国军队慑战止战、维护和平的能力,正在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习近平反复强调,“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正是在这一哲学思想引领下,人民军队在强军兴军路上,留下了逐梦、铸魂、制胜、重塑、浴火、跨越、铁律、伟力的深深印痕,重新建塑起坚如长城、稳如泰山的崭新形象。

  十九大报告指出,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打造坚强高效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今天,最高统帅又命令全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刻苦训练、科学训练,勇于战胜困难,勇于超越对手,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从林海雪原到天涯海角,从西北大漠到东南沿海,从中原腹地到万里边关,三军将士必将威严伫立、集结待命,成为战之必胜的无敌铁军。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