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2018年01月05日 07:28   来源:南方日报   岳音

  “做好今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中之重是落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的战略任务。”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强调,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这条主线,扎实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执政兴国的全局,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全党全社会文化自信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全党全国人民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实践证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五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把我们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2018年是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树起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中国人民的精神旗帜。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焕发强大真理力量和独特思想魅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同耀眼的火炬,照亮亿万中华儿女前行的道路。旗帜指引方向,思想昭示未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政治上的主心骨、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做好今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这条主线,全面深入落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的战略任务。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力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要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深化学习教育和宣传阐释,帮助人们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创新观点、实践要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增强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自觉性坚定性。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持立破并举,突出工作重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十九大闭幕以来,广东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牢牢把握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这条主线,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成效喜人。刚刚召开的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强调,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主动权,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宣传。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引向深入,着眼深入人心、凝心聚力,营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浓厚舆论氛围。同时,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党的建设,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大好局面巩固好、发展好,不断谱写新的时代篇章。

  新年新气象,击鼓又催征。地处“两个前沿”的广东,使命特殊,责任重大。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为主线,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全方位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护城河”和“防火墙”,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果实。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