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从新年贺词读习近平民本情怀

2018年01月02日 15:18   来源:光明网   王传宝

【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从新年贺词读习近平民本情怀

  作者: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传宝

  按照惯例,自2014年元旦始习近平主席都会在新年前夕,向全国人民发表新年贺词。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如果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最励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尽锐出战,精准施策”最有力,“一诺千金”、“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最交心,那么这段将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放在心里重要位置,“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则最温暖,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引用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所传递的对“寒士”的关心,所表达的人民情怀也最让人动容。

【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从新年贺词读习近平民本情怀

  自2014年习主席所发表的五年新年贺词来看,习主席越来越关心社会贫困人群的生活,把脱贫视为其心头最大的政治之一。因2014年贺词比较简短,并未直接提到贫困人口脱贫问题;而在2015年贺词中,习主席强调,我们时刻都要想着那些生活中还有难处的群众。我们要满腔热情做好民生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扶贫开发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让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2016年贺词中,习主席动情地说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我们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党全国要勠力同心,着力补齐这块短板,确保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如期摆脱贫困。对所有困难群众,我们都要关爱,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温暖;2017贺词,习近平主席把前一年1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视作巨大成就,再次指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同时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我们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党全国要勠力同心,着力补齐这块短板,确保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如期摆脱贫困。对所有困难群众,我们都要关爱,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温暖。

  今年的新年贺词,在这一点上更不同寻常,在开篇谈成绩时习近平主席指出,2017年又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同时特别引用诗圣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把上一年“340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温暖的新家,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数提前完成600万套目标任务”作为重大成就。在谈到未来发展时指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到2020年只有3年的时间,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不断夺取新胜利。3年后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无论是从在贺词中的位置还是从讲话的篇幅来看,都表现出习主席对贫困人口的冷暖念兹在兹,视贫困人口脱贫为心中最牵挂的事情。朴素的话语透露出习主席质朴的民本情怀,“尽锐出战”这样铿锵的语句则显示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一诺千金!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不让一个人在小康路上掉队,实现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的最突出表现。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新论断、新举措,美丽的愿景让广大农民满怀希望,也让中国人民对最后打赢脱贫攻艰战充满了信心。

  “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从习主席的新年贺辞这一扇窗口,我们既读懂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也可以读懂习主席“人民至上”的民本情怀。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