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生态宜居留住美好乡愁

2018年01月02日 09:04   来源:人民日报   金正波

  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农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农村地域广袤,居住着6亿多人,如果农村的生态环境搞不好,建设美丽中国便无从谈起。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千百年来,人们寄情田园、赞美田野,祝福家乡。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迅速推进,长期以来农村粗放的发展方式日渐打破了生态平衡,污染加剧,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遭到破坏。一方面,滥用化肥农药,以及畜禽养殖、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处置随意,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另一方面,近年来,工厂下乡占地、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过度开山毁林等新问题日渐突出。老问题、新情况交叉,再加上以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治理。

  农村发展的这些“痛点”,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的难点,也是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守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农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是一个天然的有机体,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保护环境。然而,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一直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模式,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小。据统计,我国40%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未得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是农村重要污染源,治理难度大。如果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实现无害化、低排放、可持续发展。比如农作物秸秆,在循环利用方面就大有可为: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增加土壤肥力;培育秸秆饲料加工企业,促进畜牧业生产;畜禽粪便回收,用于农作物种植,减少使用化肥。当循环理念融入农业农村的方方面面,实现绿色生产与生态环保的良性互动,可谓一举两得。

  提升基础设施,补上历史欠账。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农村发展滞后,最直观的体现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城乡差距大,中西部农村的发展甚至与时代脱节。一些已建成的农村公路,常年缺乏管护,已严重破损;缺乏供水、蓄水设施,农田灌溉、防洪排涝无保障;排水管网系统不健全;厕所脏乱差等现象在一些农村地区还比较普遍。只有从最基础的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出行难”“洗澡难”“如厕难”等民生难题,才能让农村更清洁、更宜居、更便利。

  规划因地制宜,留住乡愁村韵。宜居不宜居,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我国农村地域广阔,村情千差万别,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民风民俗各不相同。因此,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从实际出发,因县、因乡、因村施策,科学规划,充分尊重村情民意,切忌“一刀切”“一窝蜂”。就拿村庄环境整治来说,一些基层政府为了打造面子工程,拆并村庄,让农民上楼、搞集中居住,甚至“造景”“树牌”,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丢掉了乡村特色,违背了群众意愿,花了不少冤枉钱,老百姓还不买账。我们不仅要刷新农村“颜值”,不仅要“面子”,更要注重“里子”建设,既美又好,农村才有旺盛的活力。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着力改善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扎实稳步推进。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