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历史性变革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鲜明提出并精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基本方略,为我们党在新时代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夯实了理论基础,提供了行动指南。
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是我们党观察形势、研究问题、制定方略,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回顾、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对于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了新的重大判断。五年来,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创新,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表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意义,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目标追求,为我们认识新时代,迎接新时代,顺应新时代,从事无愧于新时代的伟业,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奇迹,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贡献,指明了方位、方向、目标、任务。
新时代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世界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正是事物矛盾各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千差万别的。我们既要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以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和普遍的根据;更要重视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以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与特殊根据,找到解决特殊矛盾的适当办法。而研究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是对于矛盾特殊性问题研究的深化。我们要高度重视研究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及其发展变化,以正确地确定我们的根本任务、中心工作和战略策略。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高度重视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认清和判定社会主要矛盾,并据此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1956年,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转换。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文革”结束后,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科学认识国情实际,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在,我们已经告别了短缺时代,但由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短板凸显,政府职能尚未根本转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又发生了公共物品短缺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主要矛盾决定根本任务,历史方位决定基本方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未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努力实现充分平衡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充分而平衡的发展实现。
第一,加强经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有发达的生产力、充满活力的经济、强大的物质力量做支撑。要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优化要素配置,调整生产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增长,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需要。
第二,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要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第三,加强社会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有效率,能够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又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享有发展成果,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四,加强文化建设。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高人民道德素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焕发中华文明的蓬勃生命力,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第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坚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使人民群众世世代代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作者系中央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