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要消失了?近日,中国建设银行宣布将从深圳分行开始,推行商用刷脸付款。
科技简化生活。从货币给付到密码输入,从指纹识别到“刷脸”,大众消费的支付环节,正在不断摆脱各种束缚。而事实上,“刷脸”支付并非终点,在金融行业的蓝图中,未来,个体的生物特征,如眼神、静态指纹,甚至声音,都可能成为支付途径。
这场技术革新,得益于市场竞争的促动。坐享垄断地位,传统银行靠着各种收费和利息,足以赚得盆满钵满,基本没有改进服务的意愿。而当支付宝破土搅局,并以各种低廉、便利的服务迅速赢得消费者后,传统银行不得不挺身“应战”。
传统银行此时在“刷脸支付”上发力,很难说不是被迫为之。2015年,在汉诺威IT博览会(CeBIT)上,马云就曾现场演示“刷脸支付”。今年9月,支付宝直接在肯德基的KPRO餐厅上线刷脸支付,引爆舆论……而当iPhoneX搭载着人脸识别技术袭来,支付宝迅速借其实现了“刷脸支付”的第一次规模化应用。同时,国内各大智能手机厂商,也纷纷紧跟苹果公司的步伐,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普及。传统银行若毫无作为,只会被支付宝进一步拉开距离,被消费者远离。
未来局势如何,尚且难下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只要支付宝和传统银行继续你追我赶,那么,大众的支付手段,一定会朝着一条更加便捷之路行进。市场的魅力,正在于此:有竞争,就有服务的提升。
深而言之,不得不重申“开放”之重要性。
“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的支持和开放程度是当今世界排第一的。”2015年,在解读阿里的成功时,马云曾如是感言。如今,环顾周身,融入你我生活的共享单车,之所以能够遍布城市街头,乃至名列“新四大发明”,“包容审慎”的外部环境同样居功甚伟。其中的深层逻辑早已被阐明:封闭的治理思维只会带来一种结局,而开放的胸怀则孕育着竞争,衍生着美好的可能。
揆诸现实,网约车的窘境不啻为一个反面样本。2017年,网约车新政抵达了一周年的时间节点。只是,蓦然回首,人们惊讶地发现,打车难、打车贵俨然有了回潮之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家顶层设计所构筑的开放框架,在下沉落实的过程中逐渐变形走样——由高门槛、慢审批等一系列因素所形成的封闭环境,扼住了网约车的“喉咙”。
2018将至,中国也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当此时,不妨提前重温那些标志性的历史片段:“成分”不再是桎梏,凭借一纸试卷,人才得以流动上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将土地的经营权还给了农民;十三大提出“私营经济也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让民营经济得以大展身手……一户户窗被推开,一扇扇门被打开,一堵堵墙被推翻。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大道至简,却似乎总是容易被人遗忘。拂去岁月的尘土,重申“开放”的价值与意义,我们或许才不至于迷失于行路中。无论于经济领域,还是其他众多领域,皆是如此。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