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网购黑灰产”须依赖紧密的公共合作

2017年12月27日 07:48   来源:羊城晚报   然 玉

  网络购物已逐渐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在看似繁荣的网络数字交易背后,却隐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网购黑灰产”。有的人仅仅是通过虚假退货,十天内就赚了近5万元。记者调查显示,恶意差评的软件开发和交易平台,非法信息数据获取、退货经验交流群组等,互联网黑色与灰色产业相互交织且多处于无管理状态,在网上滋生了大量的诈骗、讹诈等违法犯罪活动,对电商平台卖家的伤害巨大。

  经由媒体曝光,庞大的“网购黑灰产”终于浮出水面。这条灰色的产业链中,作恶者敲诈手段之多、组织化程度之高、非法获利之巨,超越了一般人的想象。“网购黑灰产”的存在,对电子商务的市场秩序构成了严重破坏。令人遗憾的是,针对这一大规模、集体性的犯罪行为,至今似乎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理方案。

  倘若追根溯源,“网购黑灰产”可谓由来已久。过去,一度引发广泛关注的“职业差评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其前身。此类敲诈勒索行为的逻辑前提,其实有两点:其一,网购者往往习惯于参照“买家评价”来进行消费决策;其二,网店的排位、流量甚至是营业额都与“好评率”直接相关。敲诈者集体刷恶意差评,一些中小卖家相当于被掐住了命脉,到头来只能乖乖就范、破财免灾。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恶意差评,“网购黑灰产”惯用的伎俩还有“投诉假货”“投诉广告极限词”等等。当然必须承认的是,现实中某些网店确有“售卖假货”“广告不规范”等情况,做贼心虚之下,这类卖家面对敲诈者毫无招架之力可言;对另一些正规经营的网店来说,平台调停、裁判机制的低效低能,会在无形间逼迫着它们屈从于敲诈者的无理要求。

  “网购黑灰产”的敲诈手段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其所指向的,无疑还是现有电商模式的根本性缺陷。那就是,过于依赖模型化的消费打分评价系统,并据此形成了一套绝对化的排位推荐和流量分配规则。时至今日,这套“简单粗暴”的玩法已被越来越多的投机者摸透:无论是一些卖家雇人刷信誉、刷销量、刷好评,还是“网购黑灰产”恶意差评、勒索敲诈,其实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看似中立客观的数据模型,很多时候恰恰遮蔽和篡改了部分真相。

  买家打分评级系统,曾经创造性地解决了电子商务的信用和激励难题。可是,“网购黑灰产”的出现和做大表明,电商平台那套自成一体的内部自制衡机制已经越发难以为继。或许,只有持续完善立法、强化执法,并实现电子商务和公共治理体制的无缝对接,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诸如“恶评敲诈”之类的投机、犯罪行径。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