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募捐民间慈善应经得起质疑

2017年12月26日 08:20   来源:武汉晚报   杨京

  近日,一场“一元助TA改变命运”爱心活动刷爆了微信朋友圈。用户可寻找和自己生日相同的贫困学生,为其捐赠一元钱。然而不少网友贴出的照片显示,同一张受助学生照片的名字和出生日期不同,甚至有人出生在“2009年2月29日”。发起方表示,活动在测试阶段被工作人员发到朋友圈后传播开来,出现了信息错误和界面不稳定的情况。

  无论是从创意还是效果上看,这场活动都是令人称道的,众多网友手机中的刷屏效应就是明证。公众对此事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扩散,体现了社会爱心的汇聚,也足以让人欣慰。如果不是之后曝出的“瑕疵”,此事无疑将成为网络慈善的一个经典成功范例。

  表面上看来,诸如出现并不存在的生日日期、学生照片和情况介绍等雷同现象,并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发起方事后的回应虽然有些模糊,但也挑不出什么大毛病。

  随着网络募捐、民间慈善的兴起,公众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时有出现的各种诈捐、骗捐事件,让大家对任何疑似的苗头倍加警惕。这场风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前不久发起的“一元购画”活动,在彼时同样引发过质疑。

  尽管此次活动中出现的失误可以用“技术原因”解释,即使确系如此,涉及的依然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真实。连受助者的身份这种基本信息都出现偏差,引发公众对整个活动的质疑就是自然而然的:如果身份信息可以“加工”,谁能保证其他信息都是真实的?

  要消除公众的质疑,一个途径是提供方便可靠的核实和佐证方法。不过,发起方在这方面的疏漏,既加剧了公众质疑的扩散,在慈善活动的形式和程序上也显得不太完整。

  另外,慈善活动不比普通的APP可以“先上线再调试”。在尚未成熟的“测试阶段”就出现大面积传播,即使回应中的这一情况属实,本身也暴露出工作上的漏洞,至少是对可能出现的传播效果缺乏预判。

  目前,深圳市民政局已通过官方微博发声,称已成立调查组开始调查此事,结果将及时对外发布。

  这也提醒各方,在活动形式不断翻新的同时,应当坚守慈善事业的底线和基本原则,也要让各环节都经得起推敲和质疑,并以此成为倒逼慈善事业向高标准前进的动力。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