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源 鲁 壮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思想,规划了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必须从战略高度提高认识,全面把握目标任务,以有力举措扎实推进,为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党的十九大报告;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根本要求,阐明了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带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从战略全局高度把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大战略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赋予其不同的内涵。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安全形势,毛泽东明确指出:“国防工业在生产上要注意军民两用,注意学会军用和民用两套生产技术,平时为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以把民用生产转化为军用生产。”“军民两用”思想的提出,指明了加快发展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有效途径,为军民融合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根据国家工作重点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提出:“军工企业要走军民结合的道路,在国家的统一计划下,以军为主,搞军民结合。”[1]“军民结合”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军民两用”思想,对如何推进新时期军民结合做出了的回答,体现出我们党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军事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江泽民提出“寓军于民”,是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这两项战略性任务有机统一起来的重要举措”。[2]“寓军于民”思想,是我们党“军民两用”“军民结合”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新世纪新阶段,为确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胡锦涛提出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3]的思想。“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是对我们党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成功经验的总结与提升,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水平。从“军民两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我们党在领导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与国情的新变化、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的新要求、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新特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纵观世界发展大势与国家发展大局,围绕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着眼实现从大国向强国跃升,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实现二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提出“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4]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我们党长期探索形成的“军民两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等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军民深度融合的思想。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明确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5]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清晰勾画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军民融合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要战略思想,全面系统回答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地位、历史方位、总体目标、指导原则、主要领域、战略途径、制度保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重大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新认识,是对新时代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个进程兼顾、两个体系相配套做出的新要求、新部署。
二、深刻领会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目标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总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6]这一重要论述,既明确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目标,勾画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美好蓝图;又提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任务要求,指明了实现大战略需要的大思路。
“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成了新时代我们党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赋予军民融合以全新的科学内涵,是我们党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最新成果。一是全要素融合。在融合对象上,实现有利于战斗力提升和生产力提高的全部要素无缝对接,实现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物资、管理、标准等所有要素在军地之间双向流动、渗透兼容,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经济主体的一切优势资源的创造力在深度融合中竞相迸发,推动全部生产要素和资源在两大建设中有序流动,相互促进。二是多领域融合。随着军民两大体系内资源、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关联性、互通性、共用性日趋增强,也为军民之间共用技术、产品、装备提供了更大可能,使军民之间共享资源和设施的程度范围不断扩大。要尽最大努力使经济社会和国防军队两大系统中有交集的所有领域、全部行业都实现深度融合,在跨越军民二元体系基础上进行融合重构,从而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同频共振。三是高效益融合。在融合效果上,全面优化整个国家的资源配置,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共用一个经济技术基础,让所有资源和要素在最合适的领域高效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实现国防经济对民用经济拉动效应和民用经济对国防经济支撑效应,实现军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涉及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大建设体系、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两大建设目标、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两大建设任务,要统领和协调好军民两大体系的资源、产品、技术和服务深度共享、有序流动和高效转化,实现军民、军地双向良性互动、全面深入互动和持续高效互动。
“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是新时代我们党围绕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目标提出的任务要求。一是丰富融合形式。军民融合形式的丰富有利于推进全要素融合局面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军民共用、军民相互转化、军民优化组合等多种有效的军民融合形式,应继续发挥这些既有融合形式的作用,积极探索新的融合形式。当前,要着力推动军建民用、民建军用单向发展,向军地协同研发、军民共建共用转化;“民参军”“军转民”式相互渗透,向功能嵌入、预留接口、优化重组、资源整合转化;主要由政府行政干预,向政策制度、市场运作和法规标准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化,最大限度打破军地界限,促进军地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形成适合不同领域特点、方式灵活多样的融合。二是拓展融合范围。军民融合范围的大小是衡量军民融合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求我们尽最大可能拓展融合范围,让国家一切资源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得到高效利用,使所有要素在生产力提高和战斗力提升中贡献双重力量。为此,既要巩固深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采购、人才培养、军队保障社会化、国防动员等传统领域军民融合,又要适应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革命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海洋、空天、信息和网络等新兴领域的军民融合。同时,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型作战力量建设的深度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军地全方位大融合。三是提升融合层次。融合层次的高低直接决定和影响高效益融合目标的实现。如果融合由国家主导、有统筹规划,那就是高层次融合,否则,就是低层次融合。军民融合发展是国家战略,需要强化国家主导,加强顶层统筹统管,才能反映国家意志,达成国家战略意图。立足当前军民融合现状,提升融合层次,应以军地主管部门分别对接、分头融合为主,向以国家集中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安排和高层组织协调为主提升,实现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的紧密衔接、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整体推进。
三、以有力举措推动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重大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大方略。必须立足国情军情,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强力推动两大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协调发展,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局面。
(一)强化统一领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利国利军利民的大战略,军地双方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思考问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纳入国家总体战略体系,组织制定有关军民融合发展的方针政策、审定规划计划、部署重大任务,督促检查政府、军队和社会各级共同遵照施行,协调和解决军民融合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对军地各层级、各部门、各行业领域军民融合的组织领导,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军队与政府、国企与民企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牢固确立国家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军地各领域各部门各层级的统筹协调,形成军地共同参与,纵向贯通、横向兼容、政令通畅、运行高效的军民融合组织管理体系,确保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统筹、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
(二)强化顶层设计
军民融合作为统筹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是国家行为和国家意志的反映。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必须深化整体建设、体系建设的观念,在顶层设计上加强谋划。
搞好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体现国家主导的基本方式,事关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和方案制定。应在国家战略层面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与国防科技创新战略、军队建设需求与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供给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正确处理军队与地方、整体与局部、短期与长远以及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关系,构建以需求牵引建设、以计划规范进程、以标准控制质量的科学管理模式,从全局性、长远性和前瞻性上谋划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完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是体现国家主导的基本形式,是军民融合的关键。应通过健全组织结构、完善组织功能,理顺军地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等重大关系问题,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要健全组织领导机制,组织开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统筹规划、组织指导、检验评估等工作,在国家层面搞好制度设计。要健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军地协调机制,构建职责明晰、分工明确、组织精干、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运行有效的工作机制,加强军队和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络,形成规范的沟通渠道和工作程序,实现军地齐抓共管。
加强法治保障。法治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可靠保障。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把法治精神深深扎根和贯穿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和各环节。发挥好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依法规范军民融合的组织领导、工作运行、配套保障等,依法引导多种所有制企业有序参与军民融合进程,不断提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法治化水平。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工作,加快军民融合立法进程,制定军民融合发展综合性法律,以及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意见,形成与国防动员法、国防教育法等相互衔接的军民融合发展法律法规体系,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撑。
(三)强化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7]必须着眼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以改革创新凝聚思想共识。当前,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思想观念跟不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必须破除影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想禁锢,一要摒弃自成体系、自我发展的思想,牢固树立深度融合的理念,深刻认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思考融合、支持融合、促成融合。二要纠正部门利益至上的思想偏差,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强化军民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义务共同体意识,跳出局部利益圈子,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找到国家、军队、企业利益的结合点,促进双赢共进,形成军民融合发展的合力。三要打破狭隘的本位主义思维惯性,牢固树立“国防是全民国防”的观念,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自觉把国防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以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主动作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以改革创新破除融合障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结构性改革和政策制度调整,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完善顶层统筹统管体制,摆脱传统军民二元体制的羁绊,破除体制性障碍;清除一切行业壁垒和利益藩篱,解决一些重要领域存在的军地自建体系、军地之间标准不兼容、无法共享等问题,破解结构性矛盾;健全完善有关军民融合政策规定,形成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解决政策性问题。努力构建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
以改革创新增强融合活力。要落实跨军地重大改革举措,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改革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制度,拓展军队保障社会化领域,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兼容发展。要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把军事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优化利用国防创新资源和民用创新资源两种资源,大力开展军民协同创新,形成推进科技创新整体合力,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新跨越,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物质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0.
[2]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09.
[3]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3.
[4] 习近平.牢牢把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N].解放军报,2013-03-12.
[5][6] 习近平.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努力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N].解放军报,2015-03-13.
[7] 习近平.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解放军报,2017-6-21.
[作者简介] 叶海源,空军指挥学院政治工作系教授;鲁壮,空军指挥学院政治工作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