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到中年,少给自己“加杠杆”

2017年12月20日 09:32   来源:环球时报   刘戈

  42岁,其实才只有一只脚跨进中年。但深圳一位就职于某著名公司的员工欧某,却在这个年纪因可能被裁员而跳楼,以一种惨烈的方式,把前段时间揶揄、自嘲“中年油腻男”的中产们,从轻松的调侃模式迅速切换为沉重的思考和感同身受的焦虑。

  欧某这个群体,虽然大体可以过上与“中年油腻男”差不多水准的生活,但对意外打击的承受能力却要差得多。在职场上为了和“菜鸟”“老鸟”的称呼相配,他们被称为“骨灰鸟”。不久前,“BOSS直聘”进行过一个求职意愿调查,把“骨灰鸟”定义为40-45岁,或在企业中低层担任管理岗位,或是企业技术骨干(或者曾经是)的群体。

  和22岁到32岁的年轻求职者相比,他们的跳槽意愿从平均22个月升高到平均48个月到60个月,而搞定一份工作的时间从年轻求职者的平均4-6周,上升至平均12到22周。这项求职意愿调查显示:“骨灰鸟”的跳槽意愿大大降低而求职难度大幅增加。这两个数字互为因果,让他们从“野生状态”转化为“家养状态”。

  “骨灰鸟”在跳槽这件事上之所以畏头畏尾,除了年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过早给自己的生活加上了“杠杆”。他们买了不小的房子,却有数额庞大的贷款压力;他们赶上了二孩放开,却对生活成本的骤然上升缺少准备。不少人家中并没有补贴他们生活的能力,父母的医药费、生活费还需要他们补贴。不幸的是,欧先生赶上了所有这些条件,这时裁员来了,天就塌了。

  在职场,裁员往往会从公司认为业绩和薪酬不匹配的员工开始,你被裁员的主要原因是你的薪酬太高,被裁也就意味着你根本不可能在市场上找到同样收入的岗位,而你的所有生活支出都是按照原来的高收入安排的,你工作敬业、与世无争,以为会一直安稳地领这份高薪,却低估了竞争的残酷性。

  中产阶层、中年人群的集体焦虑是一个国家走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这是因为,在这个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年人都在童年、青少年时期经历过短缺甚至贫瘠社会,在这种背景下,每一顿饭、每一件衣服都显得昂贵。希望能无限量地获得基本生存和生活保障,进而争夺更多的社会资源成为一种“思维基因”,也就是对所谓“财务自由”的渴望。这种惯性,需要完全在丰裕社会长大的一代成为中年人之后才能减弱。

  这种思维基因时刻在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以绝大多数中产阶层都会给自己的人生加杠杆,把自己打造成一家“上市公司”,不断用自己越挣越多的美妙前景,为自己的现实“融资”,却忽视了对风险的防范,当遇到整体经济环境下行或行业危机的时候,被裁员就相当于公司债务到期、注册资金不实、现金流断裂同时来袭。个别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人甚至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来“退市”。

  最后,给那些不得不裁人的公司提个忠告:小心面对裁员这件事。我看过一个从艺术角度看比较平庸的美国电影,名字叫《在云端》,主角是一位“解聘专家”,他的工作就是每天在美国各地飞来飞去,帮助各家公司和被裁员工进行谈话。他装了一肚子不同配比的鸡汤,总能让面临崩溃、绝望的被裁员工感到安慰。这种看似“虚伪”的专业水准,可以让那些被裁者至少度过最艰难的时刻。只有记住“被裁员可能是他一辈子中最灰暗的一天”这句话,才是一家大型国际化公司在裁员时应有的态度。(作者是央视财经频道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国企去杠杆硬仗许胜不许败    2017年08月31日
  • ·充分认识金融去杠杆的积极意义    2017年08月15日
  • ·去杠杆需要理性和韧劲    2017年08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