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恶意APP需要多方给力

2017年12月18日 07:45   来源:北京晨报   杨玉龙

  治理恶意APP不能只停留于“黑名单”,更不能仅局限于提醒手机用户及时卸载这些恶意APP。法律法规的完备、违法违规成本的加大、市场监管的给力、行业的良好自律,以及手机用户的增强防范等,均不能松懈。

  据记者了解,一旦检测发现存在问题,相关的APP都会被责令下架。根据工信部今年发布的《关于电信服务质量通告》,通过联合应用商店、安全检测厂商,已对其中存在问题的2494款不良手机应用进行了下架处理。然而,不良APP仍屡禁不止。一款不良APP被下架后,经过一番包装可能再次上线。(12月16日 《南方都市报》)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描述格式》,具有恶意扣费、信息窃取、远程控制、恶意传播、资费消耗、系统破坏、诱骗欺诈、流氓行为等八种恶意行为之一,即被认定为恶意APP。并且,一经检测发现,这些恶意APP将会出现在工信部每个季度公布的应用软件“黑名单”里,相关的APP都会被责令下架。

  不过,尽管有了“黑名单”,也不乏相关“责令”,但是一些APP仍旧能够改头换面,继续为非作歹。这其中之因,其一,是恶意APP开发者的胆大妄为,为了逐利不择手段。据悉,要制作一个APP并非难事,所需要花费的成本更是低廉,并且,在这条APP产业链上,还分布着开发者、渠道商、广告商、手机商和运营商等角色,其目的就是在手机用户身上“揩油”。

  其二,部分应用商店缺失必要的检测。据了解,大多数APP开发后都会提交到应用商店发布,这样能够借应用商店获取更多的用户,而上线一般需要经过机器和人工的审核。如果相应的安全监测流于形式,就会导致上线的APP鱼龙混杂。即便是号称安全的应用商店,也可能是恶意APP的“展销地”。

  其三,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差。比如,对工信部提供的“黑名单”不上心,或者对APP的一些相关条款不细读,更或者一味地追求APP潮流,而不顾安全等等。这些均会成为恶意APP攻击的对象。尤其是,当下人们的手机已经被赋予了诸多功能,一旦被恶意APP攻击或者绑架,就容易造成隐私的泄露,以及埋下财产和人身安全隐患。

  其四,上了“黑名单”还能够改头换面兴风作浪,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市场监管与依法打击力度不足。诚如媒体分析,恶意APP难以根除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尚无相应的法律法规对APP的开发和传播予以规范,尤其是没有惩戒机制。比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就缺乏必要的惩戒条款。

  由此可见,治理恶意APP不能只停留于“黑名单”,更不能仅局限于提醒手机用户及时卸载这些恶意APP。尤其是,这些“科技流氓”已经构建起灰色产业链的当下,法律法规的完备、违法违规成本的加大、市场监管的给力、行业的良好自律,以及手机用户的增强防范等,均不能松懈。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