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多样文明和谐共存

2017年12月12日 17:38   来源:央视网   马建光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的关联度前所未有,人类面临的各种威胁和挑战也程度加深。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人类休戚与共的客观现实,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再次呼吁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波诡云谲、热点不断,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气候变化等威胁持续蔓延,安全问题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与此同时人类越来越利益交融、安危与共。我们应该摒弃传统思维、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思维,树立正确国家利益观、综合安全观,倡导公平正义、共享共建的安全格局,与世界各国一道建立和平和谐的安全世界。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人类物质技术水平的巨大进步,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无论是南北差别还是东西差距依然巨大。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量子卫星、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人类生活越来越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巨大数字鸿沟,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只有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才能推动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当今世界文化多元,文明多样,世界各国的交融交流日益频繁,但是文化冲突、文明优越、种族歧视仍频繁出现,屡屡发生。我们应该倡导求同存异、开放包容、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努力做到各种文明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让不同文明和谐共存,让世界充满文化滋养。

  为此,我们应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日益严峻,气候突变、生态灾难、环境污染屡见不鲜。我们应该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

  天下生命共源,人类本来同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要各方一起来规划,一起来实践,一点一滴坚持努力,日积月累不懈奋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世界各国应携起手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奋斗。

  (作者马建光系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文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