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三亚严厉查处了两家存在欺客宰客行为的海鲜店,并实行“一次性死亡”。所谓“一次性死亡”,就是一经发现违法行为,直接吊销商家营业执照,没有下不为例。并且根据相关规定,被吊销执照的商家,股东及负责人将被列入黑名单,三年内不得担任同行业经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股东。此事引发当地餐饮经营者的高度关注,也引发社会广泛热议。(央视)
深受宰客丑闻困扰的三亚,正千方百计重建城市形象。从最先成立专门的旅游警察,再到针对黑心商家采取“一次性死亡”,这背后显然是执法队伍、执法手段的不断完善。“一经发现违法行为,直接吊销营业执照”,这一直截了当的规定不可谓不严厉。而按照设想,此举不仅能加速不法从业者的出局离场,更能对整个餐饮市场形成强力、深远的威慑。
根据三亚工商部门的解释,所谓的“一次性死亡”,依照的是《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但很显然,这只是一种泛化、抽象的法律援引,而并没有明确指向哪一个具体的法条。事实上,倘若严格较真,“一经发现违法行为,直接吊销营业执照”似乎并没有现成的法律依据……相关法律所主张的素来是“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强调综合运用建议、约谈、示范等行政指导手段,以及警告、罚款、责令停业整改、吊销执照等行政处罚手段——在这套规则体系内,“吊销执照”可说是最顶格、最严重的了。
违法商家“一次性死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部分放弃了行政执法原本的层次性、递进性,转而追求一种立时可见的“绝对正义”。而从舆论反馈来看,三亚的这一做法,还是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同。之所以如此,其实也很可以理解。毕竟,对于三亚这座旅游城市来说,其餐饮市场可谓沉疴已久:一面是宰客欺客现象的广泛存在,另一面则是执法力量、执法经验的相对不足。两相权衡之下,选择一套最简单、最高效的执法方式迅速廓清市场风气,无疑是合乎逻辑的。
对违法餐饮商家实行“一次性死亡”,作为特定阶段的非常规之举,注定有其必要性和自身价值之所在。可同样可以预见的是,如此雷霆手段势必不会长久延续下去,当市场基本面恢复了健康的营商风气,当大多数商家重拾正派的营商道德,那么三亚这套强力、严厉的执法模式,终将迎来“退出”的一天。当然了,在此之前,如何精准把握好尺度,平衡好法律表述和执法需要,这终究考验技艺。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