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外界无需担心

2017年10月27日 09:21   来源:环球时报   

  中国制定了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的内向性比它的外向性对中国人来说更加凸出。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是对中国人美好生活的一种承诺,对中国百姓来说,它首先意味着解决诸多民生问题能力的集合。如果让大家想象一下现代化强国是什么样子,人们头脑中浮现出的画面就是今天发达社会的那种样子。

  中国当然需要国防的同时现代化,但对于中国,国防现代化的首要意义是确保我们现代化进程的平稳,中国不会中途被当做“肥羊”宰割。以中原文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华文明有很深的防御心理,“积极防御”大概是这种心理向外突破的边界了,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就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远征计划。

  中国历史是一部文明融合史,包容性是中国文明不中断延续五千年生命力的源泉。人类的大国政治要跳出修昔底德陷阱,最终恐怕得从中国文明的这种包容性寻找答案。中美形成惊人的贸易和文化交往量,而当年美苏却几乎是隔绝的,除了有全球化的原因,这也是中国文明包容性的胜利。

  请注意,中国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公开“敌对国家”的大国,这也是值得从正面加以玩味的。

  中国的GDP已经占到美国的60%,但中国总体上仍是温和、谨慎的大国。中国重大的外交作为如“一带一路”、亚投行等,都以合作为导向,并且是开放的。中国被议论最多的南海建岛,也是在自己原有控制的岛礁上搞扩建,而非把菲越目前控制的岛礁“抢过来”。中国通常会把避免冲突的安全线划得宽一些,而不让博弈具有极限性质。

  中国的体制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民族主义,而非放纵、鼓励了它。极端民族主义声音在中国是受到管控的,中国不喜欢过于激进的主张对内造成煽动,对外形成刺激。

  对待周边的领土争议,中国显然并不存在借助不断增强的军事力量夺占所有争议领土的计划,中国与相关国家都强调自己的主权,但地区内大的现实是维持现状,这种状态也是大家都实际接受的。中国对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政策非常真诚,我们的基本态度是不希望某种纠纷激化,影响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整体关系。

  中国的力量不断增长,但它的现实结果是中国与各国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一些相互防范也在上升,但不使这种上升导致极端后果的管控措施也在加强。北京一直对增加各国与自己的互信抱积极态度。

  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现在GDP第二、并且达到十多万亿美元的不是中国,而是印度,会发生什么呢?

  可以肯定的是,印度在国际上会比中国高调一些,引发的摩擦和冲突很可能会更多,更尖锐。印度大概会将印度洋真正“印度化”,印度在上世纪70年代吞并了主权国家锡金,迄今严厉控制不丹,限制尼泊尔的外交自由。它的这种趋向会进一步强化。

  如果印度现在像中国这样强大,它或许会在中印边界采取比洞朗危机更冒险的行动,也会在克什米尔对巴基斯坦更强硬。大概不止印度,其他大国在中国今天的位置上都会少许多克制。

  西方与中国的意识形态冲突消耗了中国的大量精力,大大增加了中国内部治理的复杂性。管理好国家,避免重大危机是中国治理的长期挑战。中华文明见识过大世面,我们并不羡慕外部世界的风光,我们更愿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同时友结万邦。

  西方应当珍惜中国“和”字当头的哲学,实事求是评估中国和平发展的意愿,同时避免严重挑衅中国。西方、尤其是美国同中国包容相处是21世纪成为和平、繁荣世纪的生命线。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推进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2017年10月27日
  • ·提高中国话语的感召力    2017年10月25日
  • ·中国未来是什么样子?    2017年10月25日
  • ·全球“同步解读”凸显中国分量    2017年10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