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

2017年10月23日 13:34   来源:北京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高瞻远瞩、气势磅礴,是举旗定向,引领复兴,兴党强国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新蓝图。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新要求、新部署。这里,择其部分略作解读。

  ●历史性变革

  报告提出,五年来,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报告对这五年所作的历史性回顾,概括的每一句话都有深刻的内涵,都有强有力的根据。我们讲继往,就是要倍加珍惜这五年来之不易的历史性变革,倍加珍惜这五年来之不易的历史性进步。

  五年来,中华民族所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有实力才有底气。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新时代

  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整个报告关于新时代的论述,高屋建瓴,大气磅礴,充分展现了四个自信。具体说来,有三个层次:一是中华民族逐步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愿景,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作出了贡献。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报告关于新时代的论述,是有科学依据的、有丰富内涵的科学理论成果。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

  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的必然结果。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改变,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

  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解决了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比如,我国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现在面对的新问题,是人民需要质量更高更安全、科技含量更高更个性化的优质消费品,但供给不充分,这方面的需求还得不到充分满足。

  ●美丽中国

  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崭新的重要的奋斗目标。在报告中,“美丽”一词共出现了9次,份量是很重的。

  对于“美丽”的重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渴望的回应。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和谐共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走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

  “美丽”主要是指自然环境优美。如何做到这一点,就中国来说,就是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世界来说,就是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美丽”这一目标,不是短期的追求,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的过程,是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同时,“美丽”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说我们的发展道路区别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既不走侵略掠夺的道路,也不走以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道路,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与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

  ●四个伟大

  报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不同程度上都贯穿着“四个伟大”的基本思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也蕴含着“四个伟大”的完整逻辑。

  讲清“四个伟大”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深入贯通,具有重大指导作用。敢于并且善于斗争是我党取得革命建设成功的重要法宝,现在我们面对充满各种矛盾的国内国际新形势,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夺取内政、外交、国防等各项事业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也需要通过伟大斗争来实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我们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继往开来,增强四个自信,沿着新的长征路不断前进。伟大事业越发展,伟大梦想就越能实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伟大工程,它对其它三个“伟大”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搞好。

  ●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报告提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题。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分别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革命、为谁革命、靠谁来革命等重大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

  新时代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题,这个课题,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等基本问题,必须根据新的实践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作出切实的回答,从而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九大报告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总结了国内外政党执政经验,研究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科学回答了新时代重大课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报告提出,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艰辛探索取得的。

  关于这一思想的整个内容、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也作了非常精辟的概括。报告用8个“明确”进行阐释,涵盖了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方方面面。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它是实践的产物、集体智慧的结晶,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回答新课题,通过艰辛理论探索才取得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党的思想指南,是我们重要的行动纲领。

  ●基本方略

  报告提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基本方略就是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始终坚持的工作方略,与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制度构成了一个整体。报告从十四个方面进行了部署,这十四个方面主要是工作层面的要求。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推进我们的整个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它是管总管长远的,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这十四条,特点非常明显。一是全面概括了新时代我们在实践发展中需要抓好的各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二是始终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三是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宗旨的理念。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此次报告把“党的领导”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报告中“党的领导”出现了十几次之多。这样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论述,在党代会报告中还是第一次。

  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毛泽东同志说过,“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首先自身要团结,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决胜期、交汇期

  报告提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同样的五年,两种不同的说法,富含深意。决胜期,讲的是我们要在这五年里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既定目标,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凸显出时间紧、任务重、决心大。

  交汇期,侧重于从较长的历史角度看待这五年,讲的是一个过渡性时间段,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同时,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五年,承上启下、承前启后,是党的历史上一个关键时间段。

  ●两个阶段安排

  报告提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两个阶段的划分,也可叫新“两步走”战略,有着极为深刻的内涵。第一,它适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趋势,是完成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决策;第二,它是在科学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基础上,根据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得出的一个具有科学依据的科学结论;第三,它实际上又超越了“三步走”战略,在中国人“站起来”、“富起来”基础上,为“强起来”的目标制定了更宏伟的行动纲领。“三步走”战略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在把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到2035年,实际上是提前了15年,后面15年要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两步走”战略,既说明我们党是对民族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又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是无比美好的。

  ●乡村振兴战略

  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恪守为人民服务宗旨,秉持以人为本理念,怀抱为民情怀,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报告把振兴乡村上升到战略的高度,足以显示党中央对乡村建设的重视,也充分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政策导向。

  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体现了党对“三农”问题一以贯之的重视,又体现了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创新发展。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意味着要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更加注重资源要素配置继续向“三农”倾斜。报告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给广大农民、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投资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对我国“三农”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美丽宜居、农民增收富裕的治本之策,让人备受鼓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的日子会越过越好。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使农业现代化奋起直追,使之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使城乡融合发展,把农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成为留得住乡愁的地方。

  ●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源,阐明了二者关系,从而高度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极大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止于此,中国共产党还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是我们党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举措,必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夯实文化自信根基。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报告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成绩举世瞩目。在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硬骨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要更加充分激活贫困人群的内生动力,“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敢于啃“硬骨头”,“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彻底打一场漂漂亮亮的脱贫硬仗,使得我们的脱贫大业经得住人民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实践表明,我们党有信心有方法有能力打赢脱贫硬仗,惠济苍生。

  ●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报告提出,要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反腐败问题是群众非常关心的议题,也是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五年来,反腐败重大举措不断出台,打虎拍蝇,用实实在在、力度空前的行动,刷新吏治,维护了党的威信。

  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顽强的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败斗争从“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到“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再到“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进而到“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有效遏制了腐败蔓延势头,党风政风焕然一新。

  虽然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是中国共产党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越往后执纪越严,党内法规体系越发完善,反腐败力度和高压态势不减,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和推进反腐败斗争,必定能够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报告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各项事业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保证。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就是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在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们怎么样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怎么样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总体要求,而且从八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在总体要求里面非常明确地突出了党的政治建设,这是我们当前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要非常注意的一个根本要求,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党是一个先进的政治组织,首先要体现它的政治功能。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党的建设方面,突出地强调党的政治建设。

  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纯洁性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讲,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始终放在重要位置解决的问题。

  关于党的建设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作了新概括,这个目标就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建设目标的确定,实际上也是我们党的建设奋斗方向的确定,就是我们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目标一旦确定,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当然就要围绕着这样一个目标来进行,这是非常重要的。

  要把我们党建设好,必须加强我们党的领导,维护党的权威,抓好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建设。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 执笔人:李攀)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