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最终服务于国家社会

2017年10月17日 16:57   来源:长江日报   杨于泽

  近日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传出消息,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通过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

  这是科技创新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的一个经典案例。正是靠着袁隆平及其团队持续的科技攻关,使中国的水稻单产保持了世界最高,不仅很好地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而且使全人类受益。近期袁隆平团队喜讯不断,比如海水稻种植试验取得初步成功,在水稻育种中成功地将亲本中吸镉的基因“敲掉”,都显示了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卓越贡献。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科技的重大突破。每当有技术瓶颈被突破,我们的生产能力、国防能力、企业产业竞争力就会突飞猛进。被国际推崇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都是我国科技创新产出的重大成果,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且使中国在相关领域站上了全球制高点。我们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至于实现中国梦,都在呼唤类似创新成果的大量涌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最近有人提出,中国经济学界的使命不是拿诺贝尔奖,其实中国科技界的使命也不是拿诺贝尔奖。拿诺贝尔奖本来就不是科技界、经济学界的使命,科技界、经济学界的真正使命是服务于人类福祉,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我们发展科技和科技创新能力,理当以国民经济内在的实际需要为主战场。

  经常有人说,从事科学研究就是追求真理,还有人强调“无用之学”的价值。科学技术是一个巨大系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都有其价值,都有其应有位置。基础研究自然具有基础地位。但轻视应用研究,瞧不起搞应用研究的人及其成果,这类观念和态度在我国长期存在。强调科研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实际需要,可以说是科研领域的“现实主义”。

  走“现实主义”的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之路,国家理应在应用研究方向投入更多资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本无高下之分,都需要加强,但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科技发展的重点还是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组织“863计划”“973计划”等科技攻关,上马了一批重大科学工程,都兼顾到基础与应用研究两个方面,但积累发展生产力的厚实“资本”无疑是主旋律,很多成果已转化成国家硬实力。这就是科研服务于现实需要的巨大价值。

  我们现阶段强调科研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实际需要,原因是明摆着的。我们处于世界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根源在我们的研发能力落后,有“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我们也有“超”的雄心壮志,只有在产品研发、应用研究领域练就硬实力,才能把我们从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产业升级了,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我们才能在基础研究上大有作为。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