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浙江杭州的王先生购买了10支名为“申捷针”的特效药,用某品牌快递发回四川阆中老家,给患脑干出血、高血压病且病情危急的亲戚提供急救帮助,然而快递公司出现分拣失误,让“救命药”在云南昆明绕了一个大圈,直到10月13日患者被医院宣布脑死亡,“救命药”还在路上。(见10月15日《钱江晚报》)
针对批量药品配送,现实中有明确规定,不仅要求配送公司具备一定资质,还对配送条件进行了严格限制,而针对个人寄送药品,却没有相关规定,只要所寄药品不是假药,且符合快递相关规定,比如不能带有腐蚀性等,则可通过快递来寄送。
如今快递业发展迅速,且跨区域信息交流也日渐便捷,当一地找不到的“救命药”在另一地可以买到时,通过快递送药就成为一种现实选择。假如这次快递没有出现误投等差错,或可成为这方面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着医疗重心下移,基层也需要一些此前大医院才有的药,但这些药若事先储存在基层,一来基层储存能力有限,二来可能因用量少而造成浪费,因此临时配送也成了保障基层用药的一大需求,不少基层单位都曾考虑通过快递来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当前互联网医疗发展迅猛,诊疗可借助网络进行,但药品配送离不开实体,由谁负责将药品送到患者手中,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各方需求摆在那里,快递公司能否担起这项任务,又如何确保不出差错呢?首先,应该认识到,药品不是普通商品,投递需有专门通道。普通商品误投迟投,影响的只是效率,而药品误投迟投影响的则是健康与生命。快递公司若有心占有这块市场蛋糕,就要针对药品投递专门制订规则。更重要的是,有些药品在运送中需冷冻、避光等,快递公司若揽下这份活,就得积极创造条件,保障安全、及时投递,而不能有所敷衍和怠慢。
快递能否送药、如何送药,既需要快递公司加以探索,更需要相关部门根据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研究出台相应规则,填补空白,避免出现“救命药”误投或药品变质等现象,也为互联网医疗建立一套合适的药品配送模式。
——另一种声音——
把救命重任托付给快递,合适吗?
马涤明
把“救命”这样的重任托付给快递,是否有失慎重?快递公司往往只能对快件本身送达与否、损坏与否承担责任,担不起所递物品使用价值对应的更多责任。就好比,快递一个鸡蛋被打碎了,快递公司只能承担鸡蛋的损失,而无法承担因鸡蛋打碎而耽误了孵小鸡的责任。因此,在运送救命药的问题上,家属不妨选择最稳妥、最保险的路径,即便不能像造血干细胞紧急直送那样,与民航提前沟通,实现专人护送、免检登机,也最好亲自或委托他人乘飞机直送,最大程度地保证效率。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