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陈凤英:警惕攀比型消费在社会蔓延

2017年10月17日 11:54   来源:环球时报   陈凤英

  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不久前刊登题为“中国消费信贷激增,借贷热潮改变大众生活方式”的文章,称“以存钱而非花钱闻名的中国消费者”近年来快速借贷和信用卡债务规模日益增大。文章引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称,到2022年,中国的家庭债务占经济总产值的比例将比10年前高一倍。

  这篇报道的由头和出处主要来自IMF“中国经济发展与政策的2017年度调研报告”。报告注意到信贷经济在中国出现,并认为消费短期内能刺激经济,但可持续性不足,中长期对经济有害。IMF找到了43个信贷激增的案例,其中“只有5个没有立刻出现增长大幅放缓或爆发金融危机。但若考虑国家特定因素,这5个国家也并未令人安心”。

  我们不妨将IMF的报告看作一种善意与中肯的提醒。信贷经济膨胀是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现实问题,中国政府早已有所认知,也正推动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对此,我们没必要过分担忧,但也不可掉以轻心。

  这两三年中国消费经济突飞猛进,中国人的消费能力明显增长,消费习惯处于变化当中,传统以存钱为主的家庭理财方式正发生转变。问题是,这种转变是不是建立在我们已完全没有养老、医疗和教育等后顾之忧的基础之上?迅猛增长的消费是不是完全合乎理性,是量入而出还是超前消费?

  今年暑假,一篇题为《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中传播,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入三万多却连新衣服都不敢买,原因是女儿10天两万元的暑期美国游学费用,“孩子班里的同学有很多去过,孩子特别羡慕”。

  我们要留意这种攀比型消费在社会层面的蔓延。目前,中国60%以上的经济增长由消费拉动,这在过去几年是不可想象的。消费井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现象,消费对中国经济很重要,但消费也只是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部分。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不可能像欧美国家一样走“别人生产,我们消费”的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在未来很长时期内仍应该是中国经济的关键词。过度强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把有些本来可以用于生产的资源,投入到消费甚至浪费当中,是资源的错配。

  在社会还未进入“享受经济”时代的时候,我们要警惕过早出现享受心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曾经出现此现象。对出国、子女、住房、汽车等的享受和攀比心理,以及日益便捷的移动支付,正抬高我们的心理账户,让“钱不是钱”,导致非理性的消费和投资现象大量出现。

  近年来,我们似乎很少再在媒体上看到劝导人们“量入而出”的宣传。作为东亚社会的特质,正是量入而出的传统让我们平稳度过数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今天的中国虽然物质生活富裕多了,但老祖宗留下的好传统不能丢,媒体还是应当引导人们理性消费,有多大能力花多少钱。中国经济向好,这是事实,但我们必须要有危机意识。量入而出既是预防家庭应急不测,也有利于中国经济脱虚向实,行稳致远。(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释放消费潜能须解除消费疑虑    2017年10月11日
  • ·筛查消费贷须警惕“消费造假”    2017年09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