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汽车市场上见证中国自主品牌新奋起

2017年10月13日 07:1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主品牌汽车在困境中突围、在逆境中奋起,产品力和营销力稳步提升,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尊敬。

  自主品牌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原因主要有三:首先,得益于坚定的信念。回望这5年,自主品牌并非一帆风顺。2013年和201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连续两年下滑,最低时市场份额仅占38.44%。但面对强大的外资品牌,自主品牌没有失去信心,也未曾动摇过由大到强的转型决心。

  其次,得益于不断深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逆境中聚焦SUV产品,依靠对中国用户的理解,对SUV产品重新定义,创造出了与欧美市场和日韩市场不同的SUV产品,在SUV领域里形成了具有明显优势的竞争力。

  最后,得益于技术实力和体系能力的不断增强。通过与国外“高手”在家门口过招,大多数自主品牌早已告别过去的单纯模仿模式,逐步建立起研发流程、标准、平台和体系。核心技术的不断积累,体系能力的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使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不断蜕变,视野更宽、“雄心”更足,更有底气推动产品和品牌迈向高端化。

  汽车产业和产品是新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相对于传统的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使汽车的心脏和血液有了更新,智能汽车将使汽车具有智慧系统,电动化和智能化为汽车产业赋予了新的定义。可以说,新的科技革命使得汽车工业正面临着最深刻的变革。

  与此同时,全球汽车市场在经历欧洲的勃兴和美、日的繁荣后,当前重心正在向中国转移。在市场愈发成为一种战略性稀缺资源的当下,作为坐拥全球汽车最大消费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及中国的自主品牌车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路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涌入。这又为自主品牌汽车孕育出千载难逢的崛起机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砥砺奋进,创新求变,汽车强国的梦想何愁不会变为现实!(作者:杨忠阳)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