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朝阳产业”的大发展需多方给力

2017年10月10日 10:29   来源:东方网   缪迅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从这个《规划》中我们获悉,到2020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预计超过540万,占户籍人口比重将超过36%。未来五年上海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将达到15.9万张、新增社区托养机构500家以上、建成20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新增养老护理人员7.8万人,为5000户以上的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室实施适老性改造。

  随着老龄化趋势越发加快,老年人的养老已经成为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和要事。很明显,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也需要民间资本、社会力量等多方“给力”,推动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机遇。构建起现代养老服务市场发展体系,需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市场资源,大力发展老年人社交、体育健身等老年文化产业,实现老有所乐;规范发展殡葬等行业,加强监管,实现老有所归;鼓励老年人参与力所能及的再就业,提高老龄人口就业能力和消费能力,实现老有所为;大力发展医疗信息化等互联网养老产业,实现“智慧养老”。

  中央深改组第28次会议指出,养老服务业既是关系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要紧紧围绕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提升居家社区和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养老市场,提升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人享受优质养老服务。在上海,老年人人数和社会老龄化程度几乎是全国平均比例的一倍之上。尽管近年来上海包括养老机构、服务设施和护理人员等在内的各项养老服务市场发展较为迅速,但面临着“十三五”时期上海老年人口增长迅速,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的数量持续增长,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对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能够提供的各项养老服务还严重不足这一巨大的矛盾,养老服务市场这一“朝阳产业”必须要有一个大的发展。

  今天的或者明天的老人该怎么养老?这可是一个重大的民生建设项目,也是一片亟需政府有关部门和包括民间资源在内的全社会都应“给力”加以开拓和延伸的浩瀚“蓝海”。这些年来,在人口深度老龄化以及土地资源紧张的现实背景下,上海各区政府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推进机构养老建设工作的新路子。有些区先行规划,将区内多处闲置房屋资源锁定为养老机构建设用地,通过酒店改造和收购厂房、酒店,推进了多处养老机构建设项目,这些新建养老机构除生活区域外,还有集体食堂、娱乐空间、空中花园等设施供老人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的需求。这些新建的敬老院得益于采用“公建民营”运作模式。养老机构通过公建民营模式,以公平竞争方式,引入优秀管理团队,使老年人享受到更加专业的养老服务,同时也促进机构养老行业的良性发展。假以时日,很有可能做成一个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很可观的“朝阳产业”,做成一个经济的新增长点、一个吸纳和满足多种就业需求的新亮点。

  近年来民间资本颇有进军养老行业、做出一番事业的雄心。事实上本市的民营敬老院、托老所已如雨后春笋,呼啦啦地办了不少。但比起由政府民政部门办的或由街道办的敬老院,托老所,民营养老服务机构还存在着不少困难。民营养老服务业能否真正成为上海社会化养老的一个新补充?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能不能将民营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纳入与公办养老机构相类似的规范化管理之列,让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呢?应该看到,在倡导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今天,民营养老服务业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民营养老服务机构最终也必将成为一部分老人的终老之地。如何让上海的民营养老服务业有序健康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可否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让出台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这其中,对民营养老机构投以更多的关注目光,应该是必要也是必需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开放发展展示中国人的世界观    2017年10月09日
  • ·北京:疏解功能释放发展新空间    2017年10月09日
  • ·人的发展研究的前提性问题    2017年09月18日
  • ·补齐高职发展短板    2017年09月1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