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你好”不该是粗暴教育的口头禅

2017年10月10日 09:34   来源:红网   胡辉

  10月8日,河南南阳,某中学举行手机销毁大会,几十部从学生手里没收来的手机被扔进水桶,用锤子猛砸砸烂。学校工作人员说,他们也是没办法,带手机到学校不交给老师,一旦被发现就要销毁:“家长都很配合,一切都是为学生好。”(10月9日环球网)

  禁止学生用手机是为了学生好,这点毋庸置疑。现如今,不少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一机在手,必然心痒难耐,容易上课走神分心。而即便不玩游戏,好好的课堂上,左右“机”鸣,也必然扰乱课堂秩序。所以,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园,是值得认可和支持的。

  然而,初衷虽好,并不代表为了实现目的可不择手段。手机不是低值易耗品,而是有价之物。低则几百,贵则几千,校方以锤子猛砸,以水桶浸泡,试问:这样任性销毁手机,家长心疼吗?这种销毁手机的行为,只是因学生之错惩罚家长罢了。毕竟,钱是家长出的,销毁的单也就是家长买的。孩子们带手机进学校,家长固然也有责,学校不该以砸手机“以牙还牙”,让他们得不偿失。

  “家长都很配合,一切都是为学生好。”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家长们真的愿意吗?真的都愿意吗?恐怕,他们心疼了也要配合老师工作,因为孩子“寄人篱下”,还得仰人鼻息。要知道,如果销毁手机者不是老师,而是其他人,即便说再多情真意切的“为你好”,家长恐怕也会不依不饶要其赔偿的。

  为了学生好,就可以不讲求方法吗?“为你好”,不该是粗暴教育的口头禅。要知道,我们都经历过青春年少,也曾在长辈们“为你好”的旗帜下心生过反感,心生过逃避。教育孩子,方法用对了,事半功倍;方法用错了,好意也能变坏意。

  春风化雨般的温情教育,效果要远比单纯的“粗暴式教育”好。教育应循循善诱,让学生从内心明白事物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而不是靠打大棒的方式让学生暂时屈服。收缴手机只是为了给学生一种警示,打砸手机不该是教育的目的。老师收缴手机后,可以替学生保管,待学生毕业后退还,又或将手机退还给家长。要知道,这种打砸手机的行为,恐怕让学生难从内心接受,甚至可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敌视,这样一来,打砸手机更无异于治标不治本的“粗暴执法”了。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温柔的教育、耐心的教育,更有影响和教育孩子的力量。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拒绝贝贝,就拒绝了爱的教育    2017年09月20日
  • ·教育岂能“早快好省”?    2017年09月14日
  • ·要教育情怀,也要教师待遇    2017年09月13日
  • ·缺乏“棒喝”的教育有缺陷    2017年09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