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淼:普惠金融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

2017年10月10日 08:10   来源:经济参考报   

  潘光伟: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但也面临如何保持商业可持续、金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待完善、金融消费者教育有待加强等三方面挑战。建议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等。发展普惠金融不能仅靠银行机构单打独斗,还需要发挥社会各部门、行业和领域的联动作用。特别是应注重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体系,打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链。

  董希淼:

  普惠金融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只有培育出良好的区域经济生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普惠的问题。“造血”可以考虑三方面路径:一是改善当地教育环境,如通过与当地学校、村、乡政府合作,开展信息技术与金融知识技能的普及性教育,推进金融扫盲和信息技术扫盲等;二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如家庭农场、供应链金融等,塑造良好区域经济生态;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欠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及平均受教育程度,为普惠金融创造条件。

  张晓艳:

  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作为市场化运行机构,在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时必须做到保本微利,以保证服务提供的可持续性;二是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作为普惠金融服务的受众,必须以较低的成本和良好的便利性获得金融服务,以保证其生活和生产发展的可持续性。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中国从技术角度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成为现实。金融科技可以从三方面解决普惠金融可持续性,一是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二是降低商业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成本,金融科技能促进信用形成价值,并且能够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三是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姚江涛:

  普惠金融不仅应该成本低廉,更需要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信托行业的制度优势更加灵活,可以做到整合整条产业链,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与金融同业共同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信托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应立足差异化服务优势,放眼整个产业链,整合上下游企业,为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提供资本支持及综合金融服务,使每家企业都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征信记录,从而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注入,形成良性循环。

  王永利: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增长速度转换等非常关键的调整期、转型期,面临很多深刻的挑战,人民币汇率已经进入双向波动阶段,市场预期非常脆弱,此时货币政策调整都可能对汇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政策层面要对汇率波动有一定的容忍度,预先设定可容忍的区间和预警指标,提前准备应对超限波动的举措,包括货币政策的调整,都要充分考虑可能对汇率的影响。总体上,仍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基本原则,加强经济金融和汇率走势的前瞻性,灵活把握政策取向和调整力度,避免出现大的波动和风险。

  沈明高:

  定向降准主要是为中小微企业定向注入流动性,在金融去杠杆的同时体现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倾斜和支持。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之后,会在防风险和稳增长之间有一个较好的协调,短期内如果两者有冲突,需要做出取舍。短期看数据的话,有很多新的亮点,尽管这些亮点不代表结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显示经济具有很好的韧性;同时,包括联通混改、环保督查、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去杠杆等,代表了经济发展正确的方向,表明未来改革会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会真正意义上影响到市场投资者的正面情绪。

  刘晓春:

  十多年来,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差强人意,关键的原因是:因为资本金的约束,在体量上根本无法与中国的银行相抗衡,无法深度进入中国庞大的本地市场;中国特殊的银行间市场,外资银行的体量没有能力影响这个市场,外资银行在这方面的专长也无从发挥;中国客户的风险逻辑与外资银行的风险管理逻辑的错位,使外资银行在开拓业务中裹足不前、难以把控风险;监管政策和方式难以适应。正因为以上原因,现在中国的银行业并不怕进一步对外开放,反而是欢迎开放。因为开放能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特别是建立有效监管体系。

  孙国峰:

  当前,我国虚拟货币的法律基础还很不完备、相关监管条件也不完全具备,而且投资者还不成熟,难以辨别虚拟货币的风险。比如,前期各类以发行虚拟货币筹资的首次代币发行(ICO)激增,没有规范程序可循,消费者仅基于白皮书的内容来判断是否参与融资,而多数的白皮书内容虚假、严重失真,涉嫌非法集资。很多消费者并不关心项目本身的价值,只关心投资回报,致使风险被忽略。虚拟货币风险的暴露会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并可能传染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为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当前禁止ICO和虚拟货币平台的交易是十分必要的。

  王礼:

  包括中小银行在内的中国银行业面对的“新常态”,迥异于过去的“黄金十年”。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中小银行对新常态的认识体会是不到位的,一方面,近些年一些中小银行继续追求高歌猛进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提质转型的目标未能实现,反而有偏离主业、脱实向虚的倾向。当前,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已经两倍于美国,近五倍于日本,高速扩张的模式不可持续,随着对同业业务、地方政府融资的整顿和回归本源、回归实体的监管要求,国内银行业的规模增速会回落至一个正常的水平,银行只有摒弃速度情结和规模偏好,找准转型的价值之“锚”,真正的银行业转型才会开启。

  (稿件只反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参考报立场)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