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推进“双创”的探索实践

2017年08月31日 19:14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张 虎

  张   虎

  [摘 要]     深圳经济特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强化政策链、服务链、资金链、生态链“四链协同”,推进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努力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培育新常态下的发展新动能。

  [关键词]     深圳;政策链;服务链;资金链;生态链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经济特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李克强总理视察深圳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强化政策链、服务链、资金链、生态链“四链协同”,推进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努力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培育新常态下的发展新动能。

  一、着力构建政策链,打造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双创”的发展不仅需要市场“无形之手”的牵引,也离不开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深圳围绕“双创”需求构建政策链,制定促进创客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和青少年创新专项计划,设立3亿元的创客基金,每年还安排5亿元创客专项资金,构建覆盖不同创新主体和创新创业全过程的政策体系。特别是2016年,又结合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促进科技创新、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人才优先发展、完善人才住房制度、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等五大类文件、235条措施,进一步形成精准性、组合型的政策供给。

  一是强激励。着眼调动“双创”主体的积极性,加大激励力度,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高到70%以上,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层和核心技术骨干持股比例放宽至30%,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率放宽至5%,等等。这些措施让广大创新创业者有甜头、有奔头,充分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二是降门槛。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制度改革,推出“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等改革举措,构建宽进严管的监管制度体系。2013年改革以来,新增商事主体180万户,截至2017年一季度总量累计达275.6万户、居全国城市首位,成为创新创业的“源头活水”。

  三是降成本。坚持“放水养鱼”,全面降低各类综合成本,让创新创业者更好地“轻装上阵”。着力降低企业税负成本,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2016年仅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一项,就为企业减税83.52亿元。着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累计向超过3200家中小微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近1.5亿元,支持他们购买各类科技服务;对入驻政府主办的孵化载体的初创企业,前三年依次按照不低于80%、50%、20%的比例减免租金。着力降低人才生活成本,将新引进人才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补贴标准提高至本科每人1.5万元、硕士2.5万元、博士3万元,并成立注册资本1000亿元的人才安居集团,计划五年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40万套,让人才“来得了、留得住”。

  四是建载体。鼓励社会机构建设创客空间,对符合条件的最高资助500万元,并将创客空间用地纳入新型产业用地范畴,每年安排一定比例予以保障。目前,深圳拥有创业孵化载体237家(其中创客空间123家)、创客服务平台62家,孵化场地460多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000多家,毕业企业5800多家,打造了柴火空间、深港青年梦工场等一批国际化创客空间。2015年1月李克强总理视察深圳时特地参观了柴火创客空间。该企业通过为创客提供基本的原型开发设备从而实现创意产品化,目前已在其他省市建设了创客空间近20家,拥有会员近6000名。

  二、着力优化服务链,搭建创新创业支撑平台

  聚焦创新创业的各环节各领域,积极搭建功能鲜明的支撑平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从交流合作、研发设计,到成果转化、展示交易等的全链条、高质量服务,不断提高“双创”项目的成功率和成长性。重点搭建了“五类平台”。

  一是搭建全球创客交流合作平台。深圳从2015年起举办深圳国际创客周,首届活动就吸引了35个国家和地区的26.7万人次参加。2016年又成功举办全国“双创周”主会场活动,吸引了35个国家和地区的50万人次参加,特别是李克强总理亲自到场出席有关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包括深圳在内的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同时,还定期举办中国深圳海外创新人才大赛、全球“创客马拉松”挑战赛等系列“双创”活动,形成了“月月有活动、场场都精彩”的浓厚氛围。中国深圳海外创新人才大赛面向全球汇聚创新创业人才,2016年设置了硅谷等5个海外赛区,吸引了823个项目参赛,其中外籍选手占37.7%。2017年又增加了伦敦等3个海外赛区,吸引了1200多个项目参赛。

  二是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2016年,南山区、招商局集团入选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017年,深圳以开展创新“十大行动计划”为契机,谋划布局十大“双创”示范基地,目前已对首批基地进行了授牌。其中的深圳湾创业广场以天使投资人、企业家和创业服务机构等为主体,构建集早期办公、投融资对接、创业培训等一体化创业生态体系,已吸引创业团队200多个、创业服务机构50多个。

  三是搭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坚持把“双创”与提升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累计建设了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551家,并推进7000余台大中型设备开放共享,夯实创新创业技术支撑。例如,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通过开放共享,累计向2万多家机构提供计算服务,目前计算资源使用率达75%左右;深圳集成电路(IC)设计基地是IC设计产业的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每年服务中小IC设计企业100多家,为企业节约各类研发费用超过2亿元。

  四是搭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强化科技与市场的深度对接,与科技部共同建设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并建立了技术转移机构64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124家,2016年技术交易额468.7亿元,增长26%,有力推动了创新创业成果的产业化。

  五是搭建“双创”展示交易平台。全面提升高交会、文博会、电子信息博览会、国际人才交流大会、“BT+IT”领袖双峰会等展会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让更多创新创业者借助这些平台脱颖而出、扬帆出海。作为“中国科技第一展”,高交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平台,仅2016年就吸引了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0多家厂商、58.9万人次参加。

  三、着力完善资金链,解决创新创业瓶颈制约

  发挥深圳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优势,加快完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大力促进科技资源与资本有效对接,拓宽“双创”融资渠道,着力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等“卡脖子”问题。重点实施了“三大计划”。

  一是实施VC/PE(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集聚发展计划。瞄准打造全国创投中心的目标,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出台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政策,设立注册资本200亿元的创投引导基金,推动规模2000亿元的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落户前海,目前深圳VC/PE机构近5万家、注册资本约3万亿元。由市政府发起成立的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创业投资业务,管理的基金总规模超过2000亿元、项目730个,累计投资279亿元、扶持企业上市120家,是国内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创业投资公司之一。

  二是实施科技金融计划。以建设国家首批科技金融试点城市为契机,出台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若干措施,改革传统科技资金投入方式,通过银政企合作、科技保险、股权有偿资助等方式,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创新创业,加快推动“科技+金融”。近三年投入4000多万元财政资金用于贷款贴息,撬动近50亿元银行资金投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效果放大100多倍。截至2016年年底,深圳金融机构向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2886亿元,增长51.8%。

  三是实施中小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根据不同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上市培育和辅导服务,引导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目前深圳有356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其中境外113家,占1/3,中小板创业板166家,居全国城市首位。此外,还有44家等待IPO(首次公开募股)审核。

  四、着力拓展生态链,培育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顺应创新活动日益开放、协同、跨界、融合等新趋势,着力打造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打通政、产、学、研、资、用等各领域,推动创新创业与产业、企业、人才等“六个有机结合”,形成叠加放大效应。

  一是与发展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是“双创”发展的基础条件。深圳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起先后布局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又进一步布局了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2.7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0%,未来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可达1万亿元。

  二是与培育创新型企业有机结合。大力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深圳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37家,涌现出一批高成长性的“明星企业”。优必选是全球机器人领域首个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2016年销售额增长近6倍,预计2017年将达15亿元。大疆创新从2008年不到100万元的销售额,到2016年突破100亿元,8年增长1万倍,占据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70%的市场份额。

  三是与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有机结合。采取量身定制的方式,在基因组学、超材料、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石墨烯等领域建设了93家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发”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这些新型研发机构既像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大学,又不像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大学,被称为“四不像”,走出了一条将科技研发、产业化与人才培养融为一体的新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是由深圳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建、以企业化方式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已累计孵化企业1500多家、在孵800多家,并培育了上市公司20家。

  四是与对接全球创新创业活动有机结合。引进被称为“创客摇篮”的全球首个微观装配实验室2.0升级版(Fab Lab),帮助创客将创意快速转换成产品。设立“硅谷直通车”大赛,实现深圳与硅谷之间的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实时互通。建设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加强深港两地的创新创业交流,累计孵化创业团队172个,其中香港团队77个。

  五是与引进各类人才有机结合。发挥世界顶尖科学家的引领带动作用,规划建设10个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的实验室,目前已有4位诺贝尔化学、物理学奖获得者在深建立相关实验室。设立总规模80亿元的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支持人才开展前沿技术、原创技术、颠覆性技术等研究。实施“孔雀计划”,每年安排10亿元资金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最高资助1亿元,目前已累计引进106个“孔雀计划”团队。通过“孔雀计划”引进的刘自鸿团队创办的柔宇科技,成功研制出全球最薄的彩色柔性显示屏,厚度不足头发丝直径的1/5,成立两年多就跻身全球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俱乐部”。

  六是与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移民城市优势,大力弘扬“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坚持从青少年抓起,大力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在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校园创客空间;在中小学建立机器人、3D打印等创新实验室,预计2017年可建成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学校30个、改造升级创新实验室30个。

  经过不懈努力,深圳“双创”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为创新驱动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深圳新常态下速度稳定、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2016年,深圳GDP接近1.95万亿元,增长9%;辖区公共财政收入7901亿元,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36亿元,增长1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1%,接近世界第二的韩国水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96万件,占全国46.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0.1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新兴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提高至53%左右。与此同时,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4.1%和8.9%,PM2.5平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下降10%,继续处于国内城市领先水平,以更低的资源能源消耗实现了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简介] 张虎,深圳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