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国外交》: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方案”

2017年08月31日 10:59   来源:南方网   张全林

  《大国外交》第三集《中流击水》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中国的新安全观、新发展观、全球治理观等理念主张,引领中国以实际行动不断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8月30央视网)

  构建命运共同体是国际安全的总基调。当今世界,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依然存在。本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中国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不走国强必霸的路,不搞零和博弈,不搞赢者通吃,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前进。5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国际重要场合多次阐释“命运共同体”理念,旗帜鲜明的反对以自我为中心的旧安全观和贸易保护主义。今年3月17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国不仅是这一理念的倡导者,更是不遗余力的践行者。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力量对比和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全球治理体系,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普遍赞誉。

  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出发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方案的核心要义。在发展的重大议题上,中国做出一系列重要贡献。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合作中,中国不仅是达成《巴黎协定》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坚定的履约国。全球可持续发展,也意味着均衡发展。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一带一路”倡议从规划走向实践,从愿景变为现实,成为迄今中国为世界提供的最重要公共产品。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和参与,工业园区、港口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丝路基金投资规模超过40亿美元,为沿线国家和地区补齐发展短板贡献颇巨。

  合作共赢为全球治理提供了通达路径。中国的外交理念很鲜明,也很实际。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秉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原则,中国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中国外交实践与中华文化传统相辅相成,丰富了和平发展战略思想。其鲜明特色是致力于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了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的全球治理观,符合各种意识形态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因此,中国方案能为国际社会带来福音。

  在地球村的语境下,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对“21世纪国际关系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给出了中国方案。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生活得好。抱持兼济天下的情怀,中国走出了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外交道路。中国方案,已成为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正在引领世界朝着和平发展、繁荣进步的方向前行。(南方网张全林)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让中国绿洲走向世界    2017年08月31日
  • ·从中国方案到国际共识    2017年08月31日
  • ·中国主权权益不容侵犯    2017年08月29日
  • ·中国对外援助彰显先进理念    2017年08月22日
  • ·唱衰中国者枉费心力    2017年08月22日
  • ·“中国观”,与世界共行    2017年08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