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蒙古国新总统巴图勒嘎就职后的中蒙关系走向

2017年07月11日 09:00   来源:中国网   李家成

  李家成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7年,中国的重要邻国韩国和蒙古都经历了总统大选。韩国总统大选以文在寅毫无悬念的胜选而结束。而蒙古则“山重水复”,经历了历史上首次两轮总统选举投票,最终民主党候选人哈勒特马?巴图勒嘎(Khaltmaagiin Battulga)获得过半选票,击败蒙古人民党候选人米耶贡布?恩赫包勒德,成功当选蒙古国总统。根据宪法,蒙古实行的是类似于法国的半总统制,总统为实权国家元首兼武装力量总司令,任期4年,可连任一届。由于新总统要在7月11日的蒙古国庆节(即传统的那达慕大会)上致辞,10日才匆忙举行新总统宣誓就职仪式。

  作为柔道世界冠军,巴图勒嘎“吸粉无数”,拥有众多的年轻崇拜者。他还以“爱国者”自居,在竞选纲领中提出复兴国家经济的“蒙古必胜”、“为了强大的蒙古”等竞选口号,赢得多数选民支持。作为“蒙古版特朗普”,他有着资源保护的“资源民族主义”思想,强调蒙古性(Mongol-ness),容易倾向于特朗普式的(Trump-like)民粹主义和混乱,特别是关系到中国和外国投资。

  巴图勒嘎在巴特包勒德内阁中留任蒙古国交通、运输、建筑和城市建设部部长期间,曾介入中蒙两国跨境窄轨铁路建设计划,导致该计划一度搁浅。哈勒特马?巴图勒嘎以批评中国闻名,整天把蒙古经济太依赖中国挂在嘴上。他在竞选中表示,蒙古国经济受到“南部国家”(即中国)的威胁,蒙古国大量地下资源出口到中国,他发誓将平衡与邻国的进出口。为了吸引年轻选民,巴图勒嘎还指责上届蒙古人民党政府把资源向掠夺者廉价出售等等。这似乎涉及选举策略,而不会导致民族主义在蒙古社会的增长。

  但他此前也曾力挺修建自蒙古国塔班陶勒盖(Tavan Tolgoi)通向中国的铁路项目,并赞扬中国“一带一路”泛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倡议,尽可能积极参与其中,实现共同发展。巴图勒嘎在获胜后表示,上任后的首要工作是发展经济、减少债务,努力解决经济困难局面,带来更多的劳动岗位,弥合城乡差距,让蒙古国人民过上无债生活,使蒙古成为发达国家,并承诺将促进就业,缩小城乡差距。

  巴图勒嘎重振蒙古经济的雄心离不开中国的鼎力相助。由于2012年5月颁布的《关于外国投资战略意义领域协调法》,加之国际大宗商品行情跳水的共同作用,蒙古经济增长率剧降,甚至到了负增长,还伴随有货币崩盘、外汇见底,以及“每个国家公民都必须参加”的捐献。危难之际,中国施以援手。2017年2月,依靠IMF的一项55亿美元(中国占22亿美元)的救助,蒙古才避免了主权债务违约。

  巴图勒嘎所在的民主党虽然主张亲西方的自由主义,但更看重现实利益,该党执政的这段时间(2012年-2016年),以及额勒贝格道尔吉总统任上(2009年-2017年),中蒙关系发展也较为顺畅。巴图勒嘎执政后,需要在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之间搞好平衡,不要打着爱国的旗号来阻止相关大型矿业项目的进展,从而影响蒙古国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

  俄罗斯一直对蒙古政坛保持着传统而强大的影响力。身为俄罗斯的女婿,巴图勒嘎从来不掩饰对俄罗斯的青睐,提议向俄罗斯修铁路、建厂房处理矿产资源,支持深化同俄罗斯的关系。巴图勒嘎在竞选期间不仅表现出与俄罗斯加强联系,甚至在宣传册封面印上了普京和自己的肖像,而两人在此前并未接触过。这位“亲俄”的总统有可能打破蒙古在过去25年的“大国平衡”外交政策,而给俄罗斯更大的拥抱。

  鉴于目前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俄罗斯在蒙古影响力的增长,暂时不会实质性地损害中蒙关系。但是,中国需要保持并扩大在蒙古的影响力,除了在经济手段对准巴图勒嘎的需求之外,可通过邀请巴图勒嘎访华或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等多个层级的政治交流,培育党政军民各个层面的沟通,建立起中蒙两国多渠道的联系和友谊。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