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邦新命——“中国文化二十四品”读后

2017年07月04日 09:57   来源:光明日报   程苏东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 陈洪、徐兴无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中国当代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因为要具备“文化自觉”的意识,树立“文化自信”的心态,增强“文化自主”的能力,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进而了解他人的文化。

  近日,笔者读了陈洪、徐兴无两位教授主编的文化普及类丛书“中国文化二十四品”,感到这套书正是适应当下社会大众文化需求的“及时雨”。这套有关中国文化的通识丛书,向读者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特征、物质成就、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等主要知识,在介绍的同时,帮助读者选读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经典。在总序中,陈洪、徐兴无教授还谈到该丛书的书名由来:“唐代司空图写作《诗品》品评中国的诗歌风格,又称《二十四诗品》。因为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我们这套丛书,虽不能穷尽中国文化的内容,但希望能体现中国文化的趣味,于是借用了‘二十四品’的雅号,奉献一组中国文化的小品,相信读者一定能够以小知大,由浅入深,如古人所说:‘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笔者认为,在这套丛书中,徐兴无教授的《龙凤呈祥:中国文化的特征、结构与精神》带有总纲的性质,对中国文化的特征、结构、精神都做了全面的介绍,是打开这套丛书的一把钥匙。而其他各部书则分别选择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展开专题讨论,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文学、音乐、绘画、宗教、建筑、地理、科技、中医、社会风俗等多个领域,以“关键词”的方式,通过各个专题史的梳理,纵横交错,全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源流演变与特征,可称是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普及类读物中的佼佼者。而作为一套定位为普及性读物的文化丛书,这套书系在论题选择、内容设计等方面显示出的对于当下文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关注、呼应与汲取,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我认为最值得向广大读者推介这套丛书的理由。

  随着学术研究的专门与深入,专业学者似乎距离社会大众越来越远,专业的学术成果也距离社会大众越来越远。在整个社会读者群体的文化素质与需求有很大提升的现状下,人文学界提供给专业外读者的、能够反映当下最新研究水准的普及性读物实在是乏善可陈,而这套丛书的编撰者在这方面显然有着不俗的信心和自觉的努力。初览整套书的作者名单,就会发现执笔者都是在学术界卓有成就的专业学者,以这样的阵容来编纂一套面向普通读者的读物,多少让我们有“大材小用”之感,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作者团队,这套书的学术底蕴自然就有了充分的保障。

  仅从选题来看,张伯伟、卞东波两位教授所撰《风月同天:中国与东亚》关注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对汉字如何形塑东亚文化圈,以及儒学、佛教、文学等在东亚文化圈内的传播、互动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其中举到的不少文本都是近年来域外汉籍调查中新发现的成果,而书中所附的来自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的古典汉文、汉诗、汉文小说,大概也是第一次有机会走进中国大众的阅读视野,我想这本身也可算作“东亚文化圈”交流史上一件值得纪念的有趣事件吧。

  程章灿教授所撰《书史纵横:中国文化中的典籍》关注中国的书写文化与书籍史演变,系统梳理了写抄本时代、刻本时代文本生成与传播的不同特点,作者在行文中不断提示读者,作为一种物质形态的“书籍”本身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的缩影。

  陈引弛、苏畅两位教授合撰的《莲花净土:佛教的彼岸》虽然选择的是传统性话题“佛教”,但从其具体章节设计看来,《从抄本到网络:〈大藏经〉的前世今生》《从经录到僧传:佛教与中国的学术》《中国文学佛教踪迹》,这些显然都涉及近年来佛教与学术史、文学史交叉研究的最新论题。

  王子今教授所撰《王霸之道:礼法并重的政治制度》抛弃了政治史叙述中常见的“重儒轻法”的话语模式,尝试以一种务实的态度重新评估中国古典政治的智慧与流弊,书中对于汉武帝所谓“独尊儒术”政策的认定、对于“封建”概念的使用、对于“取与守不同术”问题的讨论,都汲取了近年来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传统叙述呈现出较大差异。

  总之,上举若干论题都是近年来古典文史学界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全面影响了我们对古代文学史、思想史、政治史的认知和评估,而如今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得以借助这套丛书以活泼的语言、生动的材料与社会大众见面,无疑将有力推动新一代读者从更丰富、多样以及微观的视角来认知我们自身的文明传统。因此,这套丛书并非文史“常识”的再次汇编,而是具有文化视角与思维方式层面的引导意义,其效果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十多年前,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曾在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和楼宇烈四位先生的倡导下,以《中华文明史》四卷本为基础,编纂过一套十二册的《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以时代为序,纵向梳理了中华文明不同时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而这部“中国文化二十四品”则是选择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四个专题,分别展示其历时演进过程,我想读者如果能兼备这两种历史观察的视角,纵横贯通,假以时日,必能打通中国文化的“任、督二脉”,真正全面地理解“我们从哪里来”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同时,笔者认为,这套丛书如能走向世界,必然会为中国文化真正为世界所理解提供很大助力。

  (作者:程苏东,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