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这本不该是个新闻——“共享单车又死一个 创始人称再也不看好它了”(7月2日《新京报》)。就像离职媒体人爱写信,被认为是特定的文人矫情一样。创业有生死,生意有成败。进入和退出,都属市场自发调节,再正常不过,可还是动静不小。
关键就在“又”字。这不是困在月光宝盒里,被迫一遍遍轮回之“又”,而是“一之谓甚岂可‘再’”的“又”。仅仅第二家,就惊呼四起:“又一家死掉。距上一家倒闭的悟空单车(6月13日),仅只过去8天。”
时隔一周,连死两家。草莽生长结束,行业洗牌开始。这也是自我革新的健康行业生态啊。所以,微博才有戏谑者相继转评:“嗯,三十年前,在北大清华北航人大师大,我也陆陆续续自费投放过二十多辆……”、“1000辆自行车就想浑水摸鱼……”。
语带讥讽,意在言外。市场法则,优胜劣汰,技不如人,生死有命,本也正常。就算不同情不安慰,但也没必要在言语上,对一个刚刚受重创的创业者,落井下石,夹枪带棒,赶尽杀绝吧?可细看3Vbike倒掉新闻,你还真不能怪人家鄙夷你。
所谓创业,更像投机,且都是蹭所谓互联网风口的“老油子”。类似失败者共同点,都是“频繁创业者”,在某个风口起时,从未接触过该行业的,像撒网一样撒一百多商业计划书,满嘴硅谷最流行的商界术语,就为诓几个投资冤大头。热钱扎堆,傻子和骗子合谋,助推某一风口产业。这种急功近利套现心态,是无论哪个产业都不该沾惹的,流量鲜肉+网文IP的影视产业,已快毁了。
3Vbike没“骗”到投资,才有了自掏腰包投1000辆——连基本防盗、定位都缺,都敢造车——几乎折损殆尽,本该伤感却自带喜感的创业“插曲”。这种畸形心理驱动的所谓创业,它不死不倒,才真天理难容。
市场是理性、残酷而公正的。草台班子的3Vbike之死,虽是必然,但也说明,创业必须有基本敬畏心。不是说对新业态,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敢想敢干容易,但要真正尊重产业行业规律,对自身技术有信心,对市场有研判分析,对社会有责任担当,才能搏杀出来,存活长久。
单车经济要健康有序,必须是共识规则之下一盘棋的深度互治。听起很玄,但不难理解。政府、企业和用户,政策、技术和习惯,各方努力缺一不可。这也正逐渐成为共识。没有人会单纯以为,资本持续烧钱就能幸存到最后。网约车历史已经证明,它是盘根错节牵涉甚广的。
官方正式将其定位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那么从观念到政策,都该进一步明晰。观念上,路权进一步确权。公共交通毛细血管要疏通要维护,确保机动车不与其争路。停放上,规划要科学人性,不能不管不顾,任其闹市扎堆占道或者郊区无车可叫。
而企业则应责任为先,这是争利之前,确定商业伦理规范的意识规则。大佬们不过分互伤互抢,吃相难看,小企业可迎风追赶,灵活竞争,都需规则内行事。短期可能利薄,却是长远发展之必立根基。3Vbike式蠢亡,是升级换代正常的阵痛代价。而如12岁下儿童“禁骑令”等本该是在政策严限前,企业都应主动预设的安全责任阀门。如腾讯主动割肉的,“孩子一天只准玩1小时《王者荣耀》”就是的企业责任“绿坝”。
技术防控,只是无奈倒逼,而在共识性规则设限和相关意识培育之下,用户文明习惯养成,也是潜移默化的。用户同步成长,与行业健康发展是一致的。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所谓单车是公众道德试金石,国民素质照妖镜等伪命题,到时不攻自破。这才是社会共同渡过了业态成长的生死劫。
(责任编辑:李焱)